鄭振煌教授:穿越生死的是心

9
點擊 3487
發表於 2014-09-21 13:50:23

鄭振煌教授:穿越生死的是心

一九二七年,俗稱《西藏度亡經》的「中陰聞教大解脫法」,首度有英文譯本出現,引起非藏人的驚羨。從此,各種英文版本和其他語文譯本紛紛問世,成為生死學的必備教材,金剛乗佛教徒更視為當生成就的依靠。

這些法本大同小異,都注重實用和導引,描述中陰身的變化和投生過程非常詳細,也以祈請佛菩薩加持為亡者得救的力量來源。這對於非藏傳佛教徒來說,有點突兀和繁瑣,因為佛教的基本理論是「自作自受」和「自心自度」,而且由於文化和時空背景不同,雖然可以照表操課,卻往往不知所云,在日常生活中也無法預做練習。

創古仁波切的《穿越生死》這本書,令人耳目一新,迥然有異於現有的法本。他的開示重點,不是要我們「知其然」,而是要我們「知其所以然」;不是要我們「臨時抱佛腳」,而是要我們「平時多燒香」;不是要我們「祈求心外之佛」,而是要我們「了悟佛就在心內」。

我翻譯他的第一本書是《直指法身》,就深深佩服他的證量和學養。他和中國禪師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同的是他「立於文字」,而且還相當堅持,凡所說必有本,完全依於「經續」而開示,絕不輕易苟同他人意見。

《穿越生死》包括〈噶瑪巴序〉、〈大手印傳承祈請文〉、〈緣起〉、〈前言〉、〈導言〉、〈第一章為死亡做準備〉、〈第二章走過臨終中陰〉、〈第三章法性中陰的根本明光〉、〈第四章法性中陰的頓顯明光〉、〈第五章走入投生中陰〉、〈附錄一祈請文〉、〈附錄二辭彙表〉等部分。

〈噶瑪巴序〉提到:「一個修行人要做的,就是看透生老病死的本質,證得遠離這些痛苦的解脫。因此,與其害怕死亡,不如坦然面對這自然本有的情況,這樣會更有意義。知道如何死亡,就會知道現在如何活得更好。」

〈大手印傳承祈請文〉是藏傳佛教的特色之一。大手印是噶舉派最高的法,此文祈請噶舉派傳承上師加持修法成就。

〈緣起〉說明本書是一九九七年五月和六月,創古仁波切在加拿大溫哥華,以〈心的旅程〉為題,對中陰所做五天開示的紀錄。〈心的旅程〉是本書的英文書名,隱喻生死就是心的旅程。

〈前言〉強調「在佛教的傳統中,死亡離不開每一個瞬間,也發生在每一個當下。這就是無常。不了解這一點就會執著,並導致不滿和無止盡的痛苦。反之,只要深入研究之後,死亡和無常就變成活生生的經驗,因而豐富個人的生命,而非減損。然後,我們就能開始真正欣賞每一刻的生命,並且感恩當前的福報。」

〈導言〉說本書「給予我們嶄新的詮釋,不注重寂忿諸尊的詳細描述,反而強調各種修持──止、觀、大手印、加行、本尊瑜伽、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和個人臨終、中陰經驗之間的關係。」令讀者「好好走過中陰旅程,至少往生善趣,即使是『純粹的西方人』,也大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和開悟。」

〈第一章為死亡做準備〉把中陰分成自然中陰、臨終中陰、法性中陰、投生中陰四種,或再加上禪定中陰、睡夢中陰二種。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死亡,為死亡所做的最好準備是禪修,禪修分止禪(對治煩惱)、生起次第(觀本尊)、觀禪(即圓滿次第、觀心性),並把禪修功夫延伸到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要念、覺和不放逸,注意行為和言語。

〈第二章走過臨終中陰〉提到修行功夫不同,所以臨終情況就不同。死亡的徵象是地、水、火、風、識等「五大」逐一分解。識大分解後,八十種貪瞋癡妄念息滅,正是成佛的契機。平日處理煩惱的法門有三:「疏遠」煩惱的因緣、以觀想「減弱或直接攻擊煩惱」、觀諸法實相緣起性空以「滅除」煩惱。

〈第三章法性中陰的根本明光〉提醒讀者臨終五大分解後,可用破瓦法把神識從頂輪射出體外而解脫生死輪迴。破瓦法的實修有五種方法:法身破瓦、報身破瓦、化身破瓦、上師破瓦、他方世界破瓦。當根本明光現前時,以平日禪修證得明光的經驗,了知這是自性的清淨明光,不畏懼不逃避而融入其中得解脫,這稱為「母子光明會」。為法性中陰做準備的法門有二,一是思惟萬法「緣起性空」,二是於禪修時觀照萬法「自性不可得空」。

〈第四章法性中陰的頓顯明光〉描述根本明光消失後,亡者神識就會頓顯百位忿怒尊、寂靜尊和寂忿尊,若能融入其中,即證得報身成就。生前可觀想金剛薩埵,持誦金剛薩埵百字明,以中陰為道,並將痛苦、快樂、憂愁、煩惱轉為道用。

〈第五章走入投生中陰〉說明在投生中陰階段,八十種貪瞋癡妄念重新顯現,促使中陰身投生。投生的過程,正好是臨終五大分解過程的反轉。若能正念覺知,觀想交合的男女為清淨的本尊,即可證得報身。因此,生前要精進禪修,觀照萬法的本質為空性。同時,可利用閉胎法和擇胎法往生善道。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02 05: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