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感應錄(一)》編者序 文/慧淨法師

6
點擊 4133
發表於 2014-11-14 17:40:59

《念佛感應錄(一)》編者序

作者:慧淨法師

出版者: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E6%B7%A8%E5%9C%9F%E5%AE%97%E5%8F%A2%E6%9B%B8/%E5%BF%B5%E4%BD%9B%E6%84%9F%E6%87%89%E9%8C%841/%E7%9B%AE%E9%8C%84.aspx

編者序

一、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

然,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八萬四千法門中,堪應此處、此時、此機之妙法,唯有「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祖師云:「念佛最勝最易,極善最上。」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故最勝;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淨土法門名為「易行道」,「易」有二義:即簡易、容易,亦即單純化、易行化。因為單純、易行,人人都能。若必須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論,則不單純;若必需作複雜艱難的修行,則不容易。不單純、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淨土法門,更非彌陀本願。

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單純化、易行化;未必要三心的體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因為願生極樂而專念彌陀,自有彌陀本願力的運作,使稱念者,現世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報土。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淨土法門本極平易直截,若人人都需了解繁瑣的宗學,或需體驗信心的一念,便抹殺了淨土門易行疾至的勝易功能,也埋沒了彌陀佛大悲為凡的基本原則,直將普機普緣之教,反成一機一緣之法。如此誤解曲解,自我設限,則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釋尊嘆言「易往而無人」。

淨土門名之為「易行道」,解釋為「易行難信」,而捨難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為易。因此,但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信在其中矣。是故,《觀經》雖說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機信法等,然而,最後流通之付囑,則唯取「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流通於遐代。正因稱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勝故,直至佛果。定善散善之功德,圓攝無餘;信機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慈愍大師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二、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

諸佛有總別之願,「總」者,四弘誓願,「別」者,如釋迦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上願,彌陀佛四十八殊勝大願。

然今彌陀別願,超過諸佛別願,故《大經》言「我建超世願」,又言「發願踰諸佛」。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彌陀別願亙通四十八願,別局第十八願,故第十八願釋尊名為「本願」,祖師讚為「王本願」、「本願王」。

本願有二義:

因本:對果末,因位之誓願,即四十八願每願皆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眾多誓願中之根本誓願。

四十八願中,唯有第十八願是根本主要之誓願。

彌陀誓願雖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願為王本願,此本願之王「唯說念佛」。

第十八願言:

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而第十八願成就偈言: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天親菩薩闡釋此偈之意,而於《往生論》言: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龍樹菩薩據此第十八願及成就偈之意,而於《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稱名自歸」、「常應憶念」,亦即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

臨終方遇此法之人,則十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其他之人,則應上盡一形而念佛。

故知「念佛」乃是彌陀對十方眾生之救度的招喚與約束。

故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彌陀救度的招喚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又於〈殷定善義〉之「真身觀」云: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於《法事讚》云: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又云: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而《觀經疏》之結論更言: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故願生極樂之人,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是彌陀本願之行。

「念佛」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善導大師謂之「正定之業」,亦即「往生已定」、「平生業成」。

而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之啟示,於其所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之結論云: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此與其卷首開宗明義所標舉之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前後遙相呼應,顯示始終一貫之宗義。

何以阿彌陀佛以稱名為本願,不以其他諸行為本願?此法然上人於其《選擇集》之第三「本願章」有很簡要的解說:

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為普攝於一切,不以諸行為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

「平等慈悲」故,「普攝一切」故。不論緇素賢愚、善惡淨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亦即不論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報土,同證無量光壽。此即是善導大師於《法事讚》所云: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選擇集》第六章云:

凡四十八願皆雖本願,殊以念佛為往生規。

又云:

四十八願中,既以念佛往生願而為本願中王也,是以釋迦慈悲,特以此經止住百歲也。

此「稱名本願」之義,存覺上人於《六要鈔》簡潔扼要明快地解釋說:

稱佛名號,得往生益,是佛本願。

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樂、欲生。

有人問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與佛心相應;因智者既深知本願內容,亦詳明名號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

汝所信本願亦然。

阿彌陀佛之本願名號者,即使樵夫獵戶之愚癡卑賤、一文不識之類,信稱念必生,而真實欣樂常念佛者,以此為最上根。

若以智慧離生死者,法然何必捨聖道門入淨土門乎?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明遍僧都問法然上人曰:「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上人答曰:

應知:心雖散亂,稱名號者,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所謂捨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凡夫之心,何能不散亂?雖散亂而得往生,此方名「易行道」。

彌陀所選擇之本願念佛,「殊勝」的同時,也是能使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報土的「容易」;不論愚癡卑賤、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願念佛,殊勝簡易。

三、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具足光明之義,釋尊於《阿彌陀經》解釋彌陀之名號而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此彌陀光明有何種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護攝取(救度)念佛之人。釋尊於《觀經》之「真身觀」解釋彌陀之光明而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綜合以上二文而闡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又於《觀念法門》云: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而其《觀經疏》解釋「遍照」之文斷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攝念佛,不攝餘雜業行者?善導大師以「三緣」解釋之,其中第一「親緣」云: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

故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人,自然與彌陀心心相印,機法一體不離,此之謂「親」。而往生極樂,現在已定,不等將來臨終。此理,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爾之事。

又,何以彌陀光明普照,唯攝念佛,不攝其他雜業行者?乃因餘行非本願行,故不照攝之;念佛是本願行,故照攝之。亦即念佛是彌陀本願之所要求與命令,是彌陀救度之招喚與約束,故曰「乃至十念」。更因彌陀名號之本身即是彌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號」;亦是彌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體」。因此,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以偈讚云: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又於《般舟讚》云: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若論光明,一切諸佛皆有,然而以彌陀光明為最尊第一,非諸佛光明可及。之所以最尊第一,釋尊以十二光佛之德說明之,而於此之前,便預先概要地歎譽而言: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又,釋尊為了顯明彌陀威神功德之獨一無二、至高無上,而於《大阿彌陀經》極口崇仰讚歎曰: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光中之極」、「光中之尊」,不只釋尊極口讚仰,十方諸佛也異口同聲以「不可思議」讚歎之,《無量壽經》言: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

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四、諸佛菩薩 護持念佛

「一向專稱」既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已與彌陀機法一體,常蒙彌陀光明環照圍繞,不相捨離,可說與佛同在,與佛同行,故亦蒙「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阿彌陀經)。故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云: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又於《觀念法門》云: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

《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又,念佛之人,釋尊亦於《觀經》歡喜讚歎而言: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芬陀利華」即是千葉白蓮,世間罕有,其尊貴遠超眾花之上。以「芬陀利華」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貴,遠超眾人之上,顯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身雖在人間,已超六道外;雖未生極樂,已是淨土人。故法照大師於《五會念佛讚》云: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同時觀音、勢至自然為其勝友,亦如兄弟;且不請自來,二六時中,如影相隨,常相擁護,毫不嫌棄,永不捨離。

但念彌陀,頓超輪迴,釋尊喻為白蓮,二聖自然影護。故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釋〈流通分〉之文,以「五種嘉譽」讚歎念佛人,並說明「二聖影護」,其文云: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又,大師於《觀念法門》顯明念佛能消災延壽,其文云:

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為了闡釋此義,大師說明念佛能得五種增上緣,亦即五種利益,其中第一滅罪之益,第二護念之益。

第一滅罪之益,如《觀經》言:

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

又言:

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此是經中明言念佛能消滅生生世世以來生死輪迴之重罪。

而《大智度論》云:

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

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故知:誹謗正法之罪甚重,過於五逆;如此重罪,唯有念阿彌陀佛,方得消滅。

但念彌陀,重罪尚滅,何況輕罪;若不念佛,輕罪不滅,何況重罪。一沙雖輕,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達彼岸。

善導大師於《法事讚》云: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無問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於《般舟讚》云:

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念念稱名常懺悔,人能念佛佛還憶。

第二護念之益:除了前面所述:諸佛護念、二聖影護之外,佛亦派遣二十五位大菩薩常相擁護,同時也獲得天龍八部的相隨保護,無有災障厄難。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云:

《十往生經》說云: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

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

此即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云:

《般舟三昧經》說云:

佛言: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三昧者:

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

而「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釋云: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故知:念佛之人,縱使是愚癡卑賤、惡病污穢,其人現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勝人,佛凡一體、彌陀光照、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擁護,消災延壽;而命終往生,證大涅槃;遠遠超勝世間上任何人。

若不念佛,願生極樂,則雖位高權重,猶是閻王眷屬,日日接近地獄。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終,悔懼交至。鬼卒帶走之路,流淚獨行;閻王呵責之庭,屈膝孤悲。是故《大經》言: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又言: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五、眾生緣深 唯有彌陀

若論緣份,則十方諸佛、諸菩薩中,唯有阿彌陀佛與眾生之緣最深、最親、最近。《悲華經》言:

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

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

悲哉!我等娑婆眾生,煩惱厚重,諸佛所不能救,何況菩薩!唯有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願行弘深,主動為我等愚惡眾生發起絕無條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願,其願言:

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阿彌陀佛即不能成正覺;

若能夠使我等往生,阿彌陀佛才能夠成正覺。

阿彌陀佛的正覺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的往生依阿彌陀佛是否成正覺而定。

如今,彌陀既已成正覺,我等亦當得往生。

亦即阿彌陀佛將他的成佛與我等十方眾生的往生,結合一體,同時發誓;他成佛的同時即是完成我等眾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眾生沒有為他完成往生功德,彌陀即不能成佛。

故知:阿彌陀佛與我一體,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如蘆葦相依相靠,缺一即倒。除了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無此誓願。

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如共命鳥,兩命一體,互相依存。

《大經》中敘述阿彌陀佛的悲願而言: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消除三垢冥,廣濟眾厄難。

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故知:阿彌陀佛不但將我們看成他自己,甚至將我們看成他的父母,為我們承擔曠劫以來所負業債。他為我們開法藏,使我們成就功德,現世脫離貧苦,免除厄難,一切恐懼,轉為大安;未來往生安樂淨土,永離六道輪迴。

如是悲願,諸佛雖多,唯有彌陀一佛而已。故諸佛菩薩中,唯有彌陀與眾生緣份最深、最親、最近。

六、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

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並有其他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歡喜擁護,令念佛人,離諸惱亂,常得安穩。

故知:但念彌陀,即已通念諸大菩薩,觀音勢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其他菩薩。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當然超勝任何咒語;何況一句彌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他咒語。《大經》之〈流通分〉佛告彌勒菩薩言: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故知:「念佛」既是無上大利功德,則一切咒語及諸行門,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當捨有上小利之餘行,而專念無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又,《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祕密神咒經》言:

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祕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所以者何?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追病患之苦,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怨家變恨,得子孫繁榮,身心安樂,如意滿足。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故知: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亦謂「該羅八教,圓攝五宗。」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觀經》言: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經》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涅槃經》言:

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增壹阿含經》言: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若有稱佛名號,如搆(擠牛乳之意) 牛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大智度論》云: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善導大師云: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慶文大師云:

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

元照律師云: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又云:

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戒度法師云:

佛名乃是積劫薰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

用欽法師云:

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

嘉祥大師云:

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

法位大師云:

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

若信佛名,能生善滅罪,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

宗曉禪師云:

還丹一粒,變鐵成金;真理一言,轉惡業成善業。

蓮池大師云: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佛便周;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矣。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餘。

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藕益大師云: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

釋迦如來,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稱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清珠投於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百丈禪師云: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永明禪師云: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省庵大師云:

一句彌陀,是斬群邪之寶劍。

一句彌陀,是破地獄之猛將。

一句彌陀,是照黑暗之明燈。

一句彌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彌陀,是出輪迴之徑路。

一句彌陀,是脫生死之良方。

一句彌陀,是成佛仙之秘訣。

一句彌陀,是換骨髓之神丹。

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斬斷。

徹悟禪師云:

一句阿彌陀佛:

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

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渡;

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

念佛時即見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古德云:

一句彌陀無別念 不勞彈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將六字出乾坤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三乘

若人但念阿彌陀 是名無上深妙禪

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

八萬四千行,饒與旁人行。

七、現當二益 即是念佛

由上諸文可知:念佛之人,不知不求,自得「現當二益」。

「現」即是現世今生,如上略明:五種嘉譽、生佛一體、彌陀光照、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守衛、滅罪獲福、消災延壽等。

「當」即是當來後生,亦即善導大師所解釋:「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亦即命終往生極樂,與彌陀同證無量光壽。

現益即是花報,當益即是果報。播下種子,自然開花結果,開花在前,結果在後。若念佛而願生者,即「花果同時」。

有現益自有當益,一而二,二而一。現在之生活安穩,未來之往生證果,都在「一向專念」之內,不換題目,不夾雜修,一念到底,畢命為期。

人多以為念佛乃僅求臨終往生,若為現世:治病則念藥師,救苦則念觀音,求慧則念文殊,消業障則念滅定業真言;乃至解冤度亡、袪除魍魎,則求之拜懺科儀。

以為念佛但益於臨終,少補於現世;甚至謬解,以為觀音與眾生緣深,彌陀與眾生緣淺,當多念觀音,少念彌陀。因而,或有早上念觀音,下午念彌陀;或有現在念觀音,臨終念彌陀;或有有事時念觀音,無事時念彌陀。

如是錯解、曲解,皆由不知念佛人:身有佛光,眾聖守護;滅罪生福,離諸災厄;現世安穩,臨終往生。如上所言,現當二益。

應知:不論為現世安穩利樂,或為命終往生成佛,都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內,圓滿具足,毫無欠缺;應當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有念則皆念彌陀,一向專念,畢命為期,不用另換其他法門,不必夾雜其他修法。真正合乎彌陀本願之「乃至十念」,釋尊所勸之「一向專念」,祖師所傳之「一向專稱」的宗旨。

人生一世,舉凡貧窮、疾病、中夭、災難、惡緣、逆境,甚至一切是非成敗、恩怨情仇等苦,究其根源,一言以蔽之:即是業深障重,福薄慧淺。

然而,一句彌陀,即是無量壽,亦是無量光。以無量壽故,念佛之人能得增福延壽之果報;以無量光故,念佛之人能得消業開慧之利益。所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故得「業消慧朗,障盡福崇;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因此,貧窮念佛,能逢貴人相扶,獲得溫飽。病人念佛,能夠輔助醫藥,早日康復。若遇因果病、業障病,則醫藥絕無效果,唯有念佛。念佛則業消,業消則病癒;念佛則鬼退,鬼退則免難。何況念佛能化解冤鬼,度脫冤親。

台灣常有大地震、大颱風等天災地變,如九二一大地震,百年罕見,死傷慘烈。如是災厄,隨時發生,難以逆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脫離共業,身獨免難。

其他如水災、火災、旱災、空難、海難、車禍、盜賊、刀兵、瘟疫等天災人禍,若常念佛,亦皆能免。

所謂「行船跑馬三分險」,故外出乘騎,都應念佛,可保平安,免除災難。何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欲轉禍為福,趨吉避凶,只管念佛。

古德言:「欲消世間七災難,應念南無阿彌陀。」

念佛功德無邊,凡求子嗣、延壽命、瘉疾病、解災難、取功名、安家宅、謀職業、益資財,甚至解冤釋結、薦親度亡,皆可以念佛為之,不需夾雜其他行法。

念佛:簡易圓頓。

念佛:方法最簡,效果最快,功德最高。

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念佛:既獲現世安穩,亦得臨終往生;不但自己蒙福,亦使家人受惠。

念佛:方便中的方便,直接中的直接,簡單中的最簡單,易行中的最易行。人人可行,人人可證。

念佛人:鬼神不能害,十王不敢召。

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念佛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不令冤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穩,臨終任運往生。

《無量壽經》言:

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印光大師云: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

念佛現世利益偈 十五首

阿彌陀如來來化 本為息災延命故 特為眾生先開示 金光明經壽量品

山家之傳教大師 為憐愍國土人民 七難消災誦文中 說應稱念彌陀佛

念南無阿彌陀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02 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