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菩提心自度度他臨終成就」座談會演講稿 文/連亮森

1
點擊 2166
發表於 2013-08-09 12:33:35

「發大菩提心自度度他臨終成就」座談會

2001年3月21,28日台北大學佛學社演講稿

&發表於:2001年『華藏世界』刊物

作者:連亮佛

各位菩薩,很感謝有此因緣能與大家共同探討「發大菩提心自度度他臨終成就」這項議題,實在很高興亦很榮幸有此機緣與各位菩薩結緣。

探討學佛目的(詢問大眾、互動探討)

各位菩薩均是佛弟子,但是為何要學佛?學佛之目的為何?實在是很重要的課題,可否請各位菩薩分別說明學佛目的‧‧‧‧‧?

所謂「因地不真,則果召迂曲」,若學佛目的不正確,則成佛之路遙遠,如修成自了漢(小乘),或迷惑於神通而走火入魔,或僅求人世福報,而繼續在六道受苦輪迴,不得解脫。

學佛之目標應定位於發大菩提心,自度度他究竟成佛。所謂:「發大菩提心」,即發自度度他,度盡法界一切眾生究竟離苦得樂之心;「若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覺」。反之,若有一眾生我不肯度,對其有一絲絲怨恨之心,即非發大菩提心。經云:「未發菩提心而修行,是謂邪行。」故發菩提心乃學佛第一要務,否則即不究竟、不了義。任您能熟讀五藏十二部經典;辯才無礙;精進修持,均非佛法正道。於佛陀眼中均係邪行。這在法華經中佛陀亦有開示:「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若佛亦屬於小乘自了漢,何須辛苦來此五濁惡世(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除了「發菩提心」尚不夠,僅是入門,尚需「行菩提」、「證菩提」。

「行菩提」者,即是依菩提心而行持,實踐自度度他之行為,並以種種方便實際利益眾生,而非僅止於「發心」而已。例如護持佛法、救度眾生離苦得樂之一切行為。包含日常生活中以溫柔關懷對待家人、同學、同事及社會大眾等。我的恩師-具恩根本 智敏金剛上師即開示:「度生應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亦即在日常生活中均時時思惟應如何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應不分功德大小,祇要是有利於眾生的就要去做,這才是無相功德,才能常養菩提心,才是真菩薩行。

當然再配合佛法之修持,嚴守戒律,不論任何宗派,一門深入,終能成證菩提。

成就三時機

眾生成就(解脫)有三種時機:即身、臨終、中陰。

即身成就

即身成就是所有修行人夢寐以求的,但如前所述:未發菩提心、未嚴守戒律、未精進修持正法、未廣度眾生以累積福德資糧,是不可能即身成就。反之,不論禪、淨、密,祇要一門深入,均可能即身成就。

過去有許多大德堅持即身成就是不可能的。但是禪宗歷代祖師明心見性者,如六祖惠能大師即是即身成就,至今尚肉身不壞。另外如法華經中描述小龍女(屬畜生道)因文殊菩薩(圓覺宗第二代心法傳承祖師)傳授「一乘法門」(即身成就法門),持誦陀羅尼(即密咒)即身成佛,小龍女供養釋迦牟尼佛、多寶如來龍珠後,在二位佛陀共同讚嘆與見證下,於佛前示現三十二相究竟成佛。

法華經亦記載佛陀因修「一乘法門」而成就迅速、究竟成佛。

至於「一乘法門」如何修持?法華經中並未明載,僅於小龍女成佛一段,述及「持誦陀羅尼」。

密宗與密咒

密宗因在中土較不普傳,過去屢遭誤解為外道,誤以為搞神通,或因食肉而致誤解甚深,或稱持誦密咒均為外道。殊不知佛經中佛陀均親傳陀羅尼(密咒),如楞嚴咒等,觀世音菩薩有六字大明咒與大悲咒亦為眾人皆知與持誦。密宗亦要求嚴守戒律,「手結心印、口持密咒、心作觀想」,修持清淨之身、口、意,次第嚴明,強調發大菩提心而修持,並承仗 上師之大加持力(舉一二故事),故成就迅速。

圓覺宗簡介

本門屬密宗紅教傳承,直修無上密心法,「以禪為體,以密為用」與一般密宗由下三部之事項儀軌起修不同。師父(具恩根本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早經華藏祖師印證為明心見性)時時強調應發大菩提心;為度眾生而修持;念念發慈悲喜捨,鼓勵閉關與助念,以助念圓滿自度度他之菩提行。近來更深感臨終往生之重要,推動「一念蓮華」,期每位臨終者均能安住正定「臨終一念往生」究竟佛國。

臨終成就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告訴他的弟子舍利弗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可見,平日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而且這樣的境界要能夠保任多時(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諸聖眾則能相應現前接引,而且在命終時,若心不顛倒,則能順利往生到極樂國土。

臨終最後一念,是能否往生極樂世界最關鍵的一念,因為這一念正是此生與下一生交替的一念,力量最為強大。即使此生造了很大的罪業,也可以因為臨終一念專注念佛,而得以往生(當然品位亦有高下)。反之,如果平時雖然念佛,但是臨終一念卻為貪欲、瞋恨、愚癡的念頭所牽引,則亦會因這一念失誤,而墮入地獄、餓鬼、畜生。

所以若是臨終這最後一念,能注想於佛,則能與佛相感應,捨報之後,必能往生佛剎,這就是「臨終一念往生」的意義。這一生的最後一念方才結束,下一世超脫生死輪迴的生命,已在極樂淨土的蓮花中出現,故稱為「一念蓮華」。

身為學佛弟子,平日即應精進修持,除嚴守戒律、廣行菩薩道外,更應積極念佛持咒,不令妄念流轉,爭取即身成就,至少亦應爭取臨終成就,此為「自度」;幫助他人臨終一念往生,此為「度他」,如此「自度度他」正是菩薩所應為。

中陰成就

若未能把握臨終成就機會,則亡者捨報後十小時算起三日半內,亡者神識會處於昏昧不清狀態(昏迷期)。昏迷期過後、未轉生輪迴前,七七四十九日間;即從這一生到下一生的過渡階段。在這段時間內,亡者是沒有肉體的精神體。在中陰前二週,會見到伴隨著超過百千日月強烈佛光的佛像,有些是慈悲的法相,有些則是忿怒的法相,另外在強烈的佛光旁,有暗淡六道輪迴的光線。在中陰後期,會出現許多恐怖的景象,如業風吹襲等,其實這些都是亡者心中投射出的幻相。

在中陰期,若能勇敢投入強烈佛光中,即能得度。反之,應避開暗淡的六道輪迴光線,否則永墮六道輪迴。面對恐怖或喜好的境界須了知是幻,不喜不懼,繼續念佛持咒,祈求佛菩薩現前接引,然後投入這強烈的佛光中,往生淨土。

密乘行者若是生前虔誦「百字明」(文武百尊心咒),則於中陰時文武百尊放強烈佛光現前接引時,不易驚佈,易蒙得度。

唯修持有素或大善大惡之人,不入中陰,或生淨土、或直墮惡道;普通之人皆入中陰階段。為避免經歷中陰恐怖境界,仍應於平日精進修持,至少爭取自己臨終成就;就度他而言,亦應助他於臨終時一念往生。

面對死亡

一般人畏懼死亡,不願談論死亡,然而修行人勇敢面對死亡,常念無常,隨時為死亡作好準備。這不是悲觀消極,而是積極爭取永恆的快樂(如往生極樂世界或即身成就),而在準備的行持中,所有的法門均教導如何清淨身口意、活在當下、遠離煩惱,因修菩薩行累積福慧資糧,自然獲得現世的安詳自在,乃至心想事成,而非如一般人誤解學佛人僅為下一世作準備,不顧此生。

若能透徹了解死亡與無常,才能更愛惜生命,活在當下,讓生命更燦爛。一般人的認知,死亡是恐怖的,更不要說去面對亡者。然而若能依照佛經的教導,正確處理,可以讓臨終人莊嚴而安詳的往生,非但不恐怖,甚至讓臨終人帶著喜悅離開世間,到人生的下一站。

臨終助念的重要

一個人臨終時除了身體的強烈病痛,又要捨離家人與自己的一切財富地位等,尚要面臨死亡的恐懼、死後的世界如何?一個人一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在臨終捨報之際,身心既受到無比的痛苦,單靠自己的力量,要想一念往生,實在是不容易。佛教乃有「助念」—助他念佛—的法門興起。就臨終者而言,臨終一念往生助念,可說費力少卻成效大。

「助念」即是在臨終人或亡者身旁念佛,給予適當開導,幫助臨終人提起正念安詳往生。

如何為臨終者一念往生助念

首先要讓臨終者有個安寧的環境,並且向他做簡要提示,如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的種種殊勝功德,令他生起信心,願求往生淨土。接下來要為他助念,就是令他「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無不是佛」。掌握臨終最後一秒鐘之勝緣,助他臨終一念聞佛憶佛而決定往生。

佛法上關於死亡的過程

醫學上來說,若一個眾生用任何方法都無法維持其心跳呼吸,即宣佈死亡。但依佛法上來說,死亡的過程可概分下列三時期:

一、臨終時期:會經歷四大分離的痛苦。地大分解時,身體會感到十分沉重,感到身如山壓;水大分解時,口鼻都感到很乾涸,感到波浪滔天;火大分解時,身體體溫下降,感到火燄衝天;風大分解時,氣息將斷,呼氣長,吸氣短,感到暴風狂嘯,之後呼吸停止。

二、斷氣後八至十二小時:臨終者的心識,會繼續停留在肉體八至十二小時,並且亡者的耳識在這階段是漸漸失去功能的。所以在亡者旁的任何音聲言語,亡者都可接受到。這段時間,如果碰觸或是搬動他的身體,他會覺得十分痛苦。

三、中陰時期:從這一生到下一生的過渡階段,將經歷恐怖與喜愛境界,亟帶家屬為其救度。

助念瑞相

即使醫生已宣佈死亡,因耳識尚在,為其助念仍可助其往生而現出瑞相(如臉色紅潤、面帶安詳微笑、身軀柔軟、火化燒出舍利等)。(舉一、二故事)

不過最好時機仍在臨終前即開始為他助念,令其「眼觀佛像、心憶彌陀、口持佛號(臨終者默持即可)、耳聞佛音」,放下萬緣,一心向佛,則易往生。

往生淨土必成「精要口訣」

為方便善信大德背誦熟記,上師特開示此精要口訣,祈願有緣善眾皆能熟記應用,並廣為家人、親友、鄰居宣達,人人往生淨土,解脫輪迴,功德無量矣!

往生必成口訣 (加上此口訣來叮嚀亡者 – 由彌留至49日,至簡易行,對亡者將更有助益) :

一、世間是幻,什麼都帶不走,臨終或捨報後須完全放下,全心念佛持咒,方能蒙佛接引。

二、中陰期一切境界皆是虛幻、是夢,不是真的,須不取不捨一心念佛持咒。

三、佛的光明非常強烈,有如百千顆太陽那麼強烈。由於中陰身已無質礙色身,故只要心想投入佛光,或自己當下祈求接引,即能往生淨土;惟暗的光不可去,一去就會墮入輪迴,受苦無量。

推動「一念蓮花」對社會之益處

「五好運動」:(略;請參閱一念蓮華教育手冊)

助念對修持之助益(略;請參閱智慧蓮華第十八期,或精舍網站:

http://www.peschvgf.org.tw/budhiavenue/budhiavenue.htm

如此助念共有十三項益處,更是成證十三地正等正覺之勝緣。

臨終關懷技巧

一、臨終者有情緒、思想,對你的言行會有反應,尤其一般人忌諱談論死亡,或不捨得親人,不願往生,若您言語不當,即可能引起病患的瞋恨心。臨終病患通常已無法言語,您不知道他心理是否已有死亡心理準備,不知道他心靈深處的感受,因此導示內容要極為小心,他亦可能正眼睜睜地看著你。

二、不宜稱呼病患為某某居士,因他可能未學佛,不習慣被人稱為「居士」。最好稱呼臨終者「伯伯」、「伯母」、「阿公」、「爺爺」、「奶奶」、「張媽媽」、「老菩薩(針對有學佛者)」或直呼其名(若為年輕人),以拉近關懷者與臨終者之距離。

三、要配合臨終者平常慣用之方言(如台語),使其感到親切。

四、大部分人仍不願(或不敢)面對死亡。民間有些人視「阿彌陀佛」為死亡的代名詞;而觀世音菩薩則是救苦救難的代名詞。可告知阿彌陀佛是大醫王,是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五、若臨終者尚能言語且無死亡心理準備,則不急於導示佛法,先閒話家常,找出他的嗜好,或他這一生的榮耀、長處等,加以讚嘆,迅速拉近雙方距離,再伺機由話題中巧妙談到佛法。並盡量以幽默講故事方式講論念佛、持咒之功效,令其有信心樂意念佛、持咒,並技巧論及極樂世界之莊嚴殊勝,使其自行發願往生。

六、若臨終者已有面對死亡心理準備,則導示時可直接勸其發願往生淨土。

七、若臨終者已陷入昏迷,則導示宜短,愈昏迷者,導示愈短,如告以:「念阿彌陀佛(不要停止)」

舉一、二臨終關懷實例(略)

臨命終前後八小時內助念重要事項(略;請參閱一念蓮華教育手冊)

命終四十九日內家屬應注意事項(略;請參閱一念蓮華教育手冊)

結論

佛弟子除了應發大菩提心、修持正法外,更應實踐菩薩行,時時利益眾生,若能養成念念慈悲喜捨的習慣,則不易妄念流轉;能念念利益眾生,則能減少我執,終至無我境界;反之,念念為己利益圖謀者,則妄想顛倒執著、煩惱無盡。能如此修:發菩提心、行菩提,終能證菩提,究竟成佛。

熟知臨終一念往生技巧與觀念,依之而修,於自度而言,能幫助自己臨終一念往生;於度他而言,能利益眾生往生究竟佛國,永脫六道輪迴,其功德之大,遠非世間法諸善事可以比擬,若能無相而度,則累積無量福慧資糧,更能幫助自己迅速成就。

推廣臨終一念往生既是累積福慧資糧之迅速法門,期待各位菩薩能共同投入,將本觀念推廣諸親友、同學、社會大眾了解;若能進一步協助他人臨終往生,則功德更大,即是人間菩薩;若能人人如此,則人間淨土近矣!

法寶用途與功德(略)

相關資訊與經書

諾那‧華藏精舍網站(http://www.peschvgf.org.tw/index.htm)

一念蓮華網站(http://www.elotus.org.tw/)

一念蓮華生命關懷教育手冊、人人必備-往生淨土必成要訣

夢幻生死、了生脫死、西藏度亡經、西藏生死書

問題討論(略)

總迴向

願以此次研討及三世所修一切功德,上供

具恩根本上師與諸佛菩薩,祈願加持法界一切有情,

皆能消除業障、安詳自在、臨終一念往生極樂世界

大圓滿大吉祥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01 05: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