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觀及人生觀》菩薩發心本旨
(華藏上師演講文)
菩薩發心本旨
次應為汝等開示發心成佛之本旨:菩薩何故要發心成佛?實為報恩起見,非為世間名利恭敬。菩薩發心有七種因緣:(一)知恩。(二)念恩。(三)報恩。(四)樂喜。(五)大慈。(六)相應法發心。(七)發菩提心。發此七種勝心,稱為初發心菩薩。菩薩者,覺有情之義。佛者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為菩薩。菩提者,成佛之果也。發心自度度他,脫離苦海,乃至成究竟佛果,是謂之發菩提心。
何謂菩薩知恩發心?菩薩自念我今世得能為人,所賴父母養育之恩,何等深重!今世如此,前世亦必如此,推而至於十百千世,乃至無量世,世世從父母受生,則世世受父母之恩,其深且重,亦何獨不是如此?是為菩薩第一發心。
何謂菩薩念恩發心?菩薩既念父母之恩,如此深重;又念無量劫來,生生死死,世世身身,受無數無量父母深重之恩。此無量無數恩深愛重之父母,散在六道,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中受苦,皆已改形易面,與我當面不能相識,我豈可以漠然置之,忘恩不報乎?此是菩薩第二發心。
何謂菩薩報恩發心?菩薩既知多生父母,散於六道,是則六道眾生,我當認為自己父母而發心救度,使出生死之苦,證涅槃之樂,然後我報恩之心,方為究竟圓滿。但若度得人天小果,仍是有漏之恩,非究竟報恩之道;至若養色養志,雖亦孝親之事,尚非孝道之全,當度父母成佛道;非但一世父母,當度盡歷劫千生無量無數之父母,使共成佛,然後孝道方為完全,此為菩薩第三發心。
何謂菩薩樂喜發心?菩薩視六道眾生為己父母,為報恩故,乃發悲心,發願度盡一切眾生,盡成佛道。此純出於天性自然,毫無勉強,所以能勇猛精進。見可度者固度,遇不可度者亦度;信仰我者固度,其毀謗我者亦度, 常以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使盡成佛道,菩薩之願力方滿。倘遇眾生謗我罵我,甚至打我殺我,菩薩常存報恩之心,不起瞋恨之念;種種橫逆拂心之事,皆樂忍喜受。蓋菩薩自知無量劫來,造盡無數惡業,今忍辱受報,則夙業可消,而佛道可成。倘存名利心,對眾生起分別想:恭敬我者,喜為說法;毀謗我者,便加拒絕, 此非真實菩薩發心,以菩薩發心全為報恩故,非為世間名利恭敬故,此為菩薩第四發心。
何謂菩薩大慈發心?菩薩既無量劫來為眾生之子女,亦無量劫來,為眾生之父母,故菩薩視一切眾生為己父母,亦視一切眾生是己子女。菩薩見眾生饑,如己之飢;菩薩見眾生之寒,如己之寒;菩薩見眾生疾病,如己之疾病;菩薩視眾生之身如己之身,本為一體,毫無差別。故慈愛眾生,猶如子女,大慈之心發於自然,是為菩薩第五發心。
何謂菩薩相應法發心?菩薩既已發心救度眾生,若與佛法不相應,則度生之功不能廣大。菩薩度生,不但度眾生之軀命,更當度眾生之慧命;不但度眾生之一世,當度眾生之萬世;不但度眾生得人天小果,更當度眾生得成究竟圓滿之佛果。惟是如此之度,必與佛法相應,才能成就。其所相應者何?即大智大慧是也。菩薩須具極大智慧,以身作則,不假言語,使眾生自然感化,故菩薩發心行道,先修智慧,是為菩薩第六發心。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0-31 17: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