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實證》第三篇 殺生食肉的惡報
淨松居士編述
殺生及其類似的行為有那些?
1、親手殺生:不管用何方法,只要引致動物死亡都屬殺生。
2、教唆別人殺生。
3、幫助別人殺生:提供殺生用具;指導殺生方法。
4、讚嘆殺生:見他人殺生方法巧妙,手腳俐落,誇獎讚賞。
5、見殺生隨喜:見人殺生,心生歡喜,說他殺得好。
6、建立神廟,屠殺動物拜祭神明鬼魂。
7、嗜食動物肉。
8、取食動物胎卵。
9、從事殺生有關的行業:飼養、捕捉、販賣供人食用及娛樂場所讓人戲弄的動物,販賣捕捉動物及殺生的用具。(菜刀為切菜所需,不在此限)
10、虐待動物:用彈弓石頭射打動物,破壞巢穴使其不得安居,綁縛或鞭打動物,用籠子箱子關著動物觀賞或販賣,玩弄動物取樂,使動物相鬥取樂或賭錢,遊樂場中用動物供人戲弄。
11、上述行為,如施之於人,同屬殺生罪行,而且罪報更重。例如流氓施暴或殺害良民,治安人員刑求嫌犯逼供,法官枉法造成冤獄或屈死,墮胎等皆屬之。
12、教人互鬥或相殘殺,或挑起戰爭以致生靈塗炭。
殺生及其類似行為會得何種惡報?
1、墮地獄中,長久受大苦刑。
2、長久年代輪迴出生為鳥獸,互食血肉,輾轉償命。
3、墮落到餓鬼道受苦。
4、受完上面惡報,再出生為人時,則多病、多災殃、短命。或胎傷而死、或墮地而死、或意外災害而死。
5、藥師經上說殺生祭神,祈福求命,不僅無效,且會招致橫禍。經上列舉的橫死有:被庸醫用錯藥而亡、燒死、溺死、毒蟲咬死、被獅子虎豹等野獸吞食、墮崖死、中毒死、飢渴而死等。
6、佛經上列舉許多殺生與惡報之間的關係:
(1)五根不具(眼耳鼻舌手足殘廢)——由於往世彈射島獸,或斷其頭,或斷其足,或斷鳥翼。
(2)老孤無子—奪取鳥卵或幼鳥,使鳥無子。
(3)唇缺唇裂——往世釣魚,使魚裂口。
(4)生惡瘡治不好——往世喜歡無理鞭打眾生。
(5)少小孤寒,無有父母兄弟——捕捉飛禽走獸,綁縛或關於籠中,使其離開同伴而孤獨過日。
(6)生受酷痛,形體毀折——摑杖良善,妄讒無罪。
(7)生為水牛,做苦工挨鞭打——為官者,為貪財物入人於罪,鞭打刑罰,判入牢獄,則死後入地獄千億年受苦,罪畢生為水牛。
(8)兩手扭曲不能伸縮,兩足殘廢不能走路,彎腰駝背,身體不遂,行動不便——由於往世搗毀獸巢,設網或陷阱捕捉鳥獸,以致鳥獸頭破腳折,受各種傷。
殺生食肉與社會混亂及流血戰爭的關係:
古典小說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開場白:「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話道盡了人類社會自古以來週期性遭受戰爭災難的血淚與滄桑。為何人類歷史總抹不開干戈流血的陰影,戰爭的悲劇總是一幕一幕不斷的上演?歷史學家自有他們的一套說詞,但唯有佛法的因果律為苦難的眾生指出它的根本原因及預防之道。
佛法因果律告訴我們:人與畜生同為輪迴六道中的一份子,畜生並不永遠為畜生,惡報盡時仍可轉生為人。今日為畜,你要牠死;來世為人,他不要你活。一報還一報,絲毫不含糊。因此個人的殺業,乃是綁票、搶劫、殺人等社會不安的由來;群體的殺業,則為戰亂兵禍的根本原因。預防之道只有唯一的一條路——戒殺。
佛經裏記載琉璃王滅釋迦族的故事,可為「殺業招成戰爭兵禍」的最佳證明:
佛在世時,佛的族人—釋迦族住於迦毘羅衛城。某日琉璃王率兵攻打迦毘羅衛城。佛有神通,知道釋迦族過去世集體造作的殺業已經因緣會合,果報成熟,定業難轉。但為盡一番心,曾先後三次,預先等候於琉璃王經過的路上,勸退琉璃王大軍。但是琉璃王到了最後,卻經不起臣下的再三慫恿,終於揮軍入城,大舉屠殺。佛弟子目連尊者,不忍釋迦族人盡遭誅滅,運用神通將釋迦族人五百攝藏在缽中救出來,不料五百人在缽中全部化為血水,營救不成,於是向佛請示這事的前因後果。佛說:「久遠年代之前,迦毘羅衛城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大村莊。村裏有個大池。有一天,因為久旱無雨,池裏的水都乾涸了。池裏的魚全被村人捉去煮殺,其中有一條最大的魚也被烹煮。只有一個小孩從來不吃魚肉。那時的大魚,就是今日琉璃王的前身。池裏的魚類就是琉璃王率領的軍隊。村莊上捕魚殺食的人,就是現在被殺的釋迦族。那個不吃魚肉的小孩就是我,因未吃魚肉,所以沒有被殺。已經來到的定業是無法逃脫掉的,因此釋迦族五百人雖被救出,還是化為血水,難逃一死。」
為什麼有不少人天天殺生卻不見他受惡報?
請參看第二篇第三章的說明。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