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楨居士演講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佛教 (第三講:我(空)的概念)
轉貼自: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ToWisdom_SJZ02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佛教
第三講:我(空)的概念
有人問我這次的講題中,為什麼要在「我」後面的括號內,用了一個「空」字呢?依據佛理來說,這個回答就是:「我即是空,空即是我。」不過,像這樣的回答是太簡單了,使人無法理解;因此,請讓我在談到正題之前,先作兩點說明:
一、在佛法中,「空」並不就是「無」,像「人去樓空」那樣。實際上,「空」是指萬物自性是空,即使這個房間內擠滿了人,仍然應該說是「空」的。因為人類語言文字的有限,無法作精確的表達。最早接觸到佛學的西方學者認為「Emptiness」「空」這個字看來還是最為接近,便加以選用。雖然這個字會令人混淆,但在英文字彙中,找不到比它更為適合的了。
二、由於佛陀悟道時所發現的真理,是一般人所無法理解的,佛陀只好用一般人所能了解的語言文字,來解釋這個無法理解的境界。所以,佛陀的教義便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世俗境界,一是開悟境界。在世俗境界中,所謂自我就是指單獨的個人;而在開悟的境界中,所謂有別、無別,有我、無我,有相、無相,有名、無名,都只是一種文字上的戲論而已。在開悟境界中看來,所有的人(包括自己),就像夢裡或螢光幕中所見,是虛而不實的。連這個「空」也是多餘的,並沒有真實的意義,但在世俗境界中,不得不借重這個「空」字來勉強作為討論時方便表達的名詞。
在世俗境界中的這個「我」,卻是凡夫到達開悟的一大障礙。換言之,這個「我」的觀念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危險的,一個人若不能首先確實的認清這一點,他便不能開悟,不能和本性契合。因為有了「我」的觀念,便產生了「這是我的」(我有)的觀念,這種「我」和「我有」的執著深深地種入心底,於是便永遠無法與本性合一,到達開悟,擺脫輪迴,脫離生死的苦海。這就是痛苦的根源。
今天,我首先要解釋這種「我」的觀念是如何形成,如何變得牢固難破。其次,再用幾個不同的方法來說明,如何才能破除這「我」的觀念。唯有把「我」的觀念破除了,「空」的概念才能產生。不過,「空」的概念也是一種執著,所以最後,還要破除「空」的概念,才能使本性自現。
這種「我」的觀念在我們心中,根深柢固得如此之久,想要大家在聽畢演講離開這間房間時,便能把它從心中消除掉,實在是辦不到的。因此,我只希望各位在聽了這次演講之後,「我」的觀念不再加強,這次演講所提供的意見能使各位在將來修持佛法方面有所幫助。
根據佛法,「我」的觀念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貪求永生不減,一是執著我見,如人們常說我的意見。貪求永生不滅的欲望是在出生以前便已經有了的,而執著我見雖然大半受著過去的業所影響,卻是在一生之中逐漸累積起來的。
「我」的觀念,最先是由感覺器官形成的。即使在一個人剛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由於這些感官而認定「我」是和外在世界分離開來的一個肉身。這種「我」的觀念,隨著他肉身的成長,而愈來愈強,愈來愈重。結果,他發現在軀體之內,已建立了一個和外在世界相對立的意識中心「我」。
其次,由於每個人都建立了他或她自己的意識中心,這個世界是由許多獨立個體合成的觀念也就變得深刻了。由於每一個個體都力求滿足自己,於是發生利益衝突。當觀點不一致而每個個體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最重要或最正確時,彼此隔離的感覺也就加倍強烈。這是自我觀念的一個簡單解擇,許許多多佛學經典都討論到這個問題,我剛才所說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然而儘管海洋多麼廣大,歸根仍然只是水。所以,如果我們把這滴水研究得透徹,那麼對於海洋的進一步研究便有了很好的基礎。
所以,我們清楚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肉體,正是形成自我觀念的核心。
由於日常生活上的遭遇處處都在標誌一個人在週遭他人之間的個別性和孤立性,使得他的自我觀念更為加強。一般說來,人與人分別開來的最普通識別標誌有:
1.以姓名為標誌。
2.以容貌為標誌。
3.以聲音為標誌。
4.以指紋為標誌。
5.以感覺為標誌。
6.以理想為標誌。
7.以名位為標誌。
仔細分析這些因素,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這些因素都和人的肉體有關。有了肉體,這些標誌方才逐漸形成。
這些標誌就像一株樹的枝和葉,而我們的肉體有如樹根。假如根被掘掉了,那麼它的枝葉自然而然地都不能存在。
一位伐木專家朋友對我這個譬喻卻不以為然,他告訴我說:「你沒有砍大樹的經驗,所以不知道砍樹要先砍枝葉,然後砍斷樹幹,最後才掘掉樹根的」。當然,我沒法和他爭辯,我只是告訴他,根據佛學,有三條大路引導我們去掘掉自我觀念的根。這三條大路是:
第一條路──勇猛的修持。以打破今世和往世各種積習為目標。所謂積習,包括知識、信仰、愛和恨,以及一切人類的行為。參禪,和西藏的覺者密勒日巴(Milerapa)得道的例子,都是採取這條大路。這條路子正像一個人集中力量去掘根,而不先砍掉枝葉一樣。
第二條路──是依靠業的法則,那就是說,憑藉修持六度的累積功德,破除我執,顯現本性。所謂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條路正像伐木的標準方法,先砍枝幹,最後掘根。
以上兩條路都是修持的方法,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理論基礎,則在第一條路上,到達高深的階段時,可能會趨入邪途;在第二條路上,可能會在相當時期之後,失去了熱忱。所以,我們還需要第三條路:
第三條路──是由廣學深思為第一第二兩條路建立一個理論的基礎。這次演講由於時間的關係,很抱歉不能對每條路作詳細的介紹。今天讓我們研究這第三條路,如何在理論上打破自我觀念,以達到明心見性,下一次再談第一第二兩條路,但也都只能提綱挈領而已。
現在讓我們首先檢討一下前面我們所提到的七種標誌,看看是否能夠先把「自我」的樹枝清除掉:
一、姓名也許是一個人最普通的標誌,但顯然也是最差的一種方法。不僅一個人可以改名換姓,而且還有很多人同名同姓。可見姓名不是人與人的真正區別,所以這一根樹枝不難砍掉。
二、容貌,包括軀體的形相、膚色等等,也是普通用來識別一個人的。但容貌不但會因年齡而改變,也可以由外科手術而改變。所以,容貌只有暫時性,而不足以真正形成自我觀念。
三、科學實驗說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聲調,甚至有人設計了一種儀器可以使法庭根據聲調辨認一個人。但發音器官的損壞會使聲調改變,當然這種標誌更不適用於啞吧。所以,聲音不能永遠用作和別人辨別的標誌,而使一個人藉以自稱為「我」。
四、指紋也是常被用來辨識別人的,它和聲音一樣,也不是絕對的,因為即使我們砍去了雙手,卻並沒因此而失去了自我。
五、痛苦、快樂、恐懼等感覺作用,的確可使人覺察到自我的存在。但這種感覺通常只是暫時的,而且也是先有了自我觀念之後,才會覺察到的。
六、理想是一個有力的自我標誌。事實上,它是一個人的「意見」──構成自我觀念的兩個因素之一──的一部分。歷史上記載著多少宗教的衛道者和革命家,他們甚至把理想、信仰、主義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雖然在這種情形下,通常把作為個體的小我歸併入羣體的大我,但「我」的觀念卻更為加強了。雖然如此,理想是可能改變的,而理想的改變,並沒有把這個人改變。觀念中的「我」仍然沒變。所以這可以證明理想仍然不是自我觀念的核心。
七、名位也是一種極有力的自我標誌。名位代表成就,使他在一般人中起鶴立雞羣之感,所以在人的心裡,名的觀念常常極深。據說有一個美國總統在夢中聽到人們喊他「總統先生」,這是不足為奇的。自我這個名詞,正代表了一個人對名的強烈執著。驕傲與自大通常是它的副產品。但一個人的名位,也像他的理想一樣,可以在一夜之間改變。盛名可像彗星般的消失,可是並不即是他自我的破除。所以,名位這一根樹枝,也是不能持久的。
在上述這些枝葉都被砍掉之後,現在我們面臨這自我的樹根,那就是這個現實的肉身。
在二千多年前,中國有位大哲學家老子曾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見《老子》十三章),佛陀亦強調身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好了,讓我們直搗問題的核心,究竟這個肉身是否可以說就是「我」呢?
現在讓我用佛陀的三種分析方法,來研究這個重要而根本的問題。每一種方法都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就是人身是「空」的顯現,而「自我」只是人類為了在世間的本身方便,所任意選擇的一個名詞而已。
下面,我們簡單的討論一下這三種方法:
一、第一種方法,我叫它做分解分析法:
現在請各位跟著我幻想:我把左臂從我的身上拿下來,各位能稱它為沈家楨嗎?當然不能,因為那只是一隻手臂。我再把右臂從我身上拿下來,你們能稱它為沈家楨嗎?當然也不能。我再把心拿出來,你們能叫它為沈家楨嗎?顯然,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這個心可以移植到別人身體裡去,但是移植了之後,那個人並不因之而成為沈家楨。
接著,我再拿下我的頭,你們能稱它為沈家楨嗎?當然不能。這不過是個頭。我可以取下我身上的任何部分,但沒有一個部分可以稱為是沈家楨。最後,所有部分都拿掉了,請告訴我沈家楨又在那裡呢?由此可見,人身只是各器官暫時的和合,並沒有永恆的本性,所以叫做「空」。「沈家楨」,或是「我」,只是為了世俗境界中的方便而任意選擇的一個名詞而已。
二、第二種方法,我叫它做歸納分析法:
在這個房間裡有很多不同的個體,每個個體都以自己的身體為自己。然而早在佛陀的時代,印度和希臘的哲學家們都已經說過人身只不過是固體、液體、氣體、熱力四大原素的和合而已。佛陀以開悟的睿智,更進一步認為這四大原素能合成一個元素,他稱之曰「空」。依照佛陀的說法,「空」是人所無法理解的,它沒有相對性,也沒有差別相,在時空上都是無窮的,但卻並非沒有或無。今天廿世紀的科學家們也告訴我們固體、液體、氣體、和熱力都是「能」的種種顯現,我在第一講「生死的概念」中講過;這種「能」,卻正像佛陀所謂的「空」。
由此可知,不僅坐在這裡的各位,還有其他人,不管形像、性別、膚色等如何不同,都能歸本於一,那就是「空」或「能」。在開悟的境界中,一切物體都相同。「自我」只是在世俗境界中的人為了方便而創設的一個概念罷了。
三、第三種方法,我叫它做透視分析法:
沒有一個人能否認我們任何人的身體是個實體,至少它看起來是實體。但如果深入的去考究,我們將發現所謂身體是實體這個概念,最初是由視覺器官──肉眼所造成的。不幸的是,我們的肉眼是個十分不完美的工具,它常給我們極大的錯覺。現在我和各位一同研究一下〈五眼〉這篇講稿中的兩個圖表。請看其中下面的一個圖表(見插圖第一頁):
在標誌(2)之下,你看到一位英俊的青年男子嗎?是的,這正是你日常生活中用肉眼所看到的。你知道他是男性,年輕而英俊。
在標誌(1)之下,你的眼睛是透過了紅內線看的,那位年輕男士實體的身體已經消失,而變成了一團由紅、黃、綠三種顏色所組成的類似人體的形象。你是否仍然認清他是男士、年輕而英俊呢?恐怕未必然吧!
在標誌(3)下,你是透過了X光來看同是這一位年輕的男士,大概你不會喜歡看他了。我想:你也不會再認為他是年輕英俊的男子了。
在標誌(4)下,仍是這位青年男子,不過這是藝術家想像在顯微鏡下觀察所得的形象,所以這個人體是由分子結構而成。也許看起來五顏六色很美麗,但你絕看不到一位年輕英俊的男士。
在標誌(5)下又是什麼呢?那是這青年的無形的形像,不是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你可以稱它為本性。
這裡有一點很重要,請大家注意:這五種形象,並非是不同的個體,而是在同時、同地的同一個人;只是在你的眼中顯得不同罷了。
接著,再看上面的圖表,你可以看到在「電磁光譜」下,所謂我們看得見的光,紅內線光,和X光都只是宇宙中無數光波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這個年輕的男士,在無數不同的波長下,便有無數不同的形象。這也就是說,假如我們的眼睛不只是在可見的光波中能看東西,而是在所有的光波中都能看東西,那麼透過了各種光波,我們便如入了仙境的愛麗絲,看到彩色繽紛,目不暇給。這個年輕男士的形象,便時時在變,而且不斷的在變,沒有一種形象是永久不變的,也不可能說那一種形象是真實的。
不僅這位年輕的男士,可以有這許多不同的形象,包括一般所謂「空」的無形形象,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這許多不同的形象,包括一般所謂「空」的無形形象。在這裡,請注意我們大家的無形形象都是相同的,假如這種說法是真的話,那麼我們所謂的肉體豈不是只是本性所顯現無數形式中的一種而已,而我們卻堅持執著這肉體的真實存在,而形成自我觀念,又是多麼的愚蠢啊!
這三種分析會達到一個共同結論,就是人類肉眼在狹小光波中所見到的人類肉體的形相,是暫時的,而且是瞬息萬變的。既然如此,我們又怎能稱它為自我?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呢?所以根本沒有自我,一切是空。
有一次我向朋友們介紹「無我畢竟空」的理論時,有一位朋友大叫道:「假如我失去了自己,變成了空,那我又如何能活著呢?」我的回答是:「佛陀在三十五歲悟道時,就證得『無我畢竟空』,他不但活到了八十歲,而且過得很快活自在。」所以,打破自我觀念,證得「空」的道理,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相反的,卻正是幸福生活的開始,關於詳細的情形,留待下一次再和各位討論。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