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研究》十一、為什麼佛列了那麼多眾生的類別
轉貼自: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ToWisdom_SJZ01
十一、為什麼佛列了那麼多眾生的類別
接著我想和各位研究「眾生」這個名詞。為什麼佛陀在說了「一切眾生之類」之後,還詳細列出許多眾生的類別?「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有的版本最後一句分成「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兩句。
佛陀如果只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不是已經夠明白了嗎?為什麼還要列舉這麼多的類別呢?這是我的問題。
首先,我們得承認,我們是人,所以常常以人的本位作出發點,因此一提到眾生,就聯想到你我以外的所有人類叫做眾生。這原不能說不對,所有的人類都屬於眾生,都可以叫做眾生。可是反過來講,眾生這個名詞,並不只限於人類,讀過佛學的人至少曉得有六道輪廻,在六道中有情感的生命,都屬於眾生。所以,在天道的有情是眾生,人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地獄裡受苦的有情,也都是眾生。
有的大德在解釋《金剛經》一切眾生時說:更深一層講,天道又可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些天界的也都是眾生。所以佛說,若有色、若無色,說修禪定修到某種程度,有所謂識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裡的有情也是眾生。因此,佛列了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種解釋也不能說不對。可是,我覺得這還不是佛陀的本意。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在講《金剛經》時,這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都已具有阿羅漢的資格,他們不但對於四生六道早已明白,就是禪定中的各種境界也已了然於心。所以,我的淺見是,佛陀在此處要指出的一切眾生之類,不僅僅是有情的眾生,還包括了無情的眾生。
所謂的無情,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沙石以及人造的飛機、汽車、電腦、房屋,一切統統包括在內。因為一定要徹底證悟,一切有為法,包括有情無情,都如夢幻,都不真實,没有自性,一切是空寂,才是證入本具的空性。所以單單說有情是空寂,也即是所謂的滅度,還是不夠;要無情的現象、無情的有為法也一切空寂,也都滅度,方才到家。但一般人,包括那時候的大比丘們,難免還因習氣未盡,偏重在有情方面而忽略了無情,所以佛陀不厭其煩的列舉了這許多類別,其中如濕生、化生、有色、無色、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都可說是包括了有情與無情。
「眾生」這個名詞,若照原義解釋,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眾生就是各種因緣和合起來的現象。這和佛陀教化我們「性空緣起」的根本教義完全符合。所以,佛陀並不單說一切眾生,也不說一切眾生若有情、若無情,而詳細的列舉了有情、無情的各種可能分類。我的淺見是,佛陀就是想引起聽法的人好好地想一下此中涵義,還希望各位大德指正。
在這裡還得聲明一點,我這個解釋並不是說《金剛經》裡提到的眾生,都應該包括有情、無情的解釋,其中也有單指有情而說的。因為有情是眾生的一部分,所以有情可以叫做眾生,甚至於也有單指人類而說的,因為人類也是眾生的一部分,也可以叫做眾生。但是要證入空性,則必須照見五蘊皆空,有情、無情都包括在内。換句話說,一切眾生之類,都如空花夢境,都是虛妄,都不真實。所以,佛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修無相因,方成無相果
在繼續研究滅度眾生前,我想先介紹一個極重要的佛教教理──修無相因,方成無相果。
從前清朝時候的讀書人,心目中最高的目標是中狀元,這個目標很單純也很明顯。現代人進了學校,目標就没有這麼顯著。不過許多有聰明才智的年輕人,也抱著一個目標,要讀碩士、讀博士。尤其哥哥姐姐是博士的,我也要做博士。我們學佛的也不例外,也有一個最高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成佛。
我們是在六道中輪迴流轉的有情,要成為悲智兩足尊的佛,就脫不了因果的自然定律。換句話說,要有成佛的果,就必須有成佛的因,而我們現在在六道之中,所能做的就是成佛的因。這個教理,我將之歸納成三句話──佛是無相的果,不著相的果,所以要成無相的果,一定要種無相的因。換句話說,要修無相的因,方能成無上的果,方能成佛。
「相」這個字,簡而言之,就是凡是一切相對的、有對待的一切,凡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覺到任何色、聲、香、味、觸的現象,及人的腦筋所想到的任何思想、觀念,可以用「有」及「無」來分別的,都是相,或者是有相。各位請注意,有相的因,祇能得有相的果。一切有相的因,不論是善的,或是惡的,都不是成佛的因。要修無相的因,方能成無相的果,方能成佛。各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是成佛,而是在阿隬陀佛的大悲願力加持之下,去修無相的因,而後方能成無相的果,方能成佛。
各位請注意,我說「要修無相的因,才能得無相的果」,無相的果就是成佛的果。這幾句話是我們人類所能表達的語言。可是,如果我們一直認為有一個無相的果可以得到,或者因今天修了一個無相的因而感到高興,這就已經不是無相,而是有相,是一種執著。什麼是執著呢?執著就是心中起了「有」或「無」的相對觀念,起了「好」或「壞」的相對觀念,這種相對觀念就是執著,就成為有相,也就是顛倒。而我們常講「絕對」這兩個字,事實上和相對是一樣的。因為絕對這個名詞是由相對而來,試想若没有相對,又怎麼會有所謂的絕對呢?換句話說,我們凡夫的起心動念都離不了相對的觀念,那麼該怎麼辦呢?
各位可曾聽過,「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句成語?種田、種花、種菜等,只要你澆水、施肥、除草做得勤,依因果規律,自然有好的收穫。倘若揠苗助長,反而得到反效果。各位如能這樣體會,就能悟出什麼是無相之因。
《金剛經》裡,佛陀教我們如何降伏妄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教我們耕耘的方法。做人如此,學佛更要依佛陀的教導,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心中没有眾生的觀念,没有我是在做善事的觀念,没有這是一個受過我恩惠的人的觀念。當然,更不要幫了人之後,起了後悔或懊惱之心,這才是所謂修無相之因。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