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研究》十三、既然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為什麼佛又叫我們去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呢
轉貼自: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ToWisdom_SJZ01
十三、既然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為什麼佛又叫我們去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呢
為什麼《金剛經》中,佛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而還要我們去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呢?我希望各位不會和我有同樣的疑問,因為我這個問題,是標準的凡夫之見,是妄想心、是顛倒心、是分別心、是比較心、是計較心,是所以成為凡夫而不能解脫的原因。也就是著相,著我、人、眾生、壽者等相,一切的毛病都由此而生。
如果各位對上面所研究的「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段經文,已經握住重心,現在這個疑問就不會產生。
為什麼我這樣講呢?讓我從三個角度來研究:
第一,經文明明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在《金剛經》的下半部,佛又說「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請注意「如是」及「已」,換句話說,證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在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之後。
第二,我們講眾生本空,是理解不是實證,如果你真實證眾生本空,則我是眾生,我也本空。換句話說,您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還問什麼為什麼佛叫我們度眾生呢?
第三,現在雖然滿目皆是眾生,你若不去滅度它,這個幻象老是存在,就造成生死流轉。要滅度它,則要透過幻象才能見其本體,而本體本空。因為在夢中不覺夢境是幻空,一定要醒後,方知是夢,是虛妄、是不實,滅度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雖然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還是要滅度無量無邊眾生。
依緣起性空立義
眾生本空,是佛法的基本教理之一。眾生本空,可以從性空緣起的道理來解說,也可以從現代科學的知識來作譬喻得解。
我們先來研究緣起性空。要研究緣起性空,當先從諸法緣生講起。佛陀親證的真理,肯定了知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和知識觀念,都是由各種因緣集合而生起或形成。如果你們懷疑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由因緣集合而生的,不妨隨時隨地,盡量去想它,看能否找出一種現象,它不是由任何因緣集合而生起,它是本來就存在,是永遠不變、永遠不滅的。你可以將這種思惟作為一種功課,看看有没有這種不由因緣的現象,這種功課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唯有你自己想通了,才能堅定你的信心。
所謂緣起,就是宇宙一切萬物,如一件東西、一種現象、一種思想等,全是因若干種的因緣聚合而生起,在人的心目中顯現出來。當這種因緣有所改變時,這些也隨之改變;當種種因緣消散時,這些也消失了。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就叫做緣起。一切眾生,不論是有情無情,都是緣起的現象。
現在,我們要問,緣起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一切眾生萬物萬象都顯現在虛空之中,為什麼在虛空之中,會有這種種現象的生起和消滅呢?第一答案各位一定會說,這很簡單,因為虛空是空的,所以能含萬物,如果虛空是堅實的,就不能有萬物的生起和變動了。這個答案很對,因為虛空是空的。
萬物是不是固定不變的呢?這是我的第二個問題,萬物如果是固定不變的話,儘管虛空是空的,萬物仍舊不變。白雲不會變形,人也不能走動,不能長大,甚至不可能生出來,所以萬物也是可變的。
虛空是空。萬物能變,那麼我們的第三個問題是,什麼東西或力量使萬物在虛空中變動?人推車,車會動,這是人推的力量;火煮水,水能沸,這是火生熱的力量。花的種子埋在土裡,經過陽光、水分的培養,種子會發芽、會長大、會開花,這是種子的「因」,加上泥土中的養分、水及陽光等力量而開花。這些不同的力量,佛法中都稱之為「緣」。
以上所講都是以物質為對象,車動、水沸、花開,這些都是人所能看到的。我們的結論是虛空是空,萬物能變,所以歸納出緣起的真理。
現在,我們進一步來研究人的思想觀念,是否也是緣起的呢?我們常聽人說,某某人是受了孔孟學術思想的影響,或者說某某人是受了貝多芬音樂的感動。這個孔孟思想、貝多芬音樂就是緣,受影響、被感動即是緣起。有緣起就證明人的思想觀念,不是一生出來就固定不變的,它也像萬物萬象一樣能變。萬物在虛空中變,我們說因為虛空是空的,所以萬物能變。那麼思想觀念是在什麼地方呢?佛陀說,思想觀念是在你的本性中變。本性有如虛空,它是空的,正因為是空的,所以思想觀念能在本性中生起、改變、消滅。
現在,我們再進一步問,虛空這個概念是不是也是緣起呢?如果没有萬物,也就無所謂虛空。虛空在人的心目中,能大能小,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虛空是人的一種觀念,它也是緣起。
從這裡我們得到結論:本性是空的,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緣,在人的心中顯現虛空、萬物、萬象及思想觀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及人生。
禪宗六祖惠能在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徹大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本自清淨,即是「性空」;自性能生萬法,即是「緣起」。所以,六祖開悟時所說的這兩句話,實在是性空緣起的實證註解,也說明了眾生本空,但並不是說眾生是没有的,眾生即是六祖說的萬法。眾生或萬法都在本性中顯現,這有如萬影都在一面明亮的鏡中顯現。說本性是空,就相當於說鏡子是空,因為鏡子是空,所以各種影子都能在鏡中顯現,也因為本性是空,所以能生萬法,萬法都在本性中顯現。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講的「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眾生既然都是緣起,有如鏡中的影子;眾生滅度也是緣起的一種現象,並不實有。有眾生得滅度,或者我在滅度眾生,都是緣起的現象或觀念,也是虛妄不實的。因此推論到最後,實在没有所謂的眾生得滅度,既然没有實有的眾生,也就没有眾生得滅度的現象。凡所有實有的觀念,都是我們的五官給我們的虛妄影像,所以我們說眾生本空。
眾生本空,以現代譬喻得解
以上是依據緣起性空的佛法理論來解釋眾生本空,現在我們再以現代科學來舉例說明眾生本空。不過我得聲明,這個說法,只能說是我個人的經驗,提供各位參考。我個人覺得以現代科學作譬喻來體會,要比引經據典似乎更容易瞭解,因為這種現代科學知識是現代人所特有,古代並没有。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說,一切智者,要以譬喻得解。譬喻就是說要用這個時代所能懂的例子來作比較,這就像如果我們對美國人講在河中淘米,他們決不能得解一樣。所以,這也是身為現代人的福報。
從另一個角度來研究,我想先請問各位,如果你和一位朋友在美術館欣賞同一幅畫,你和你的朋友所看到的,是否完全一樣呢?假如你的視力是正常的,而你的朋友有高度的近視,現在請他拿掉眼鏡,再請他看這幅名畫,你們兩位看到的是否完全一樣呢?如果你再換上一副用放大鏡或顯微鏡做的眼鏡,那麼在你們兩人的眼中,這幅畫是否完全一樣呢?這說明了每一個人所看到的世界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不過我們眼睛的構造差不多都相同,所以即使有小小的異差,並不會妨礙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個生下來就瞎了眼的人,可就没有這麼簡單了,他無法瞭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出去的世界。你不妨找一位天生的瞎子,向他解說什麼是你看到的,例如天上的飛機,或者早上海邊的朝陽等,看他能不能懂!
這些例子只是說明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並不可靠,但並不表示這些東西是虛妄不實,或者本性是空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己也是虛妄不實世界中的一分子,時時受我們的眼睛、耳朶等影響,而不能看到宇宙真相。那麼怎樣才能不受眼睛和耳朶的影響呢?數千年來,不少宗教所教的禪定,其目的就是在滅少因受眼、耳等的影響,而造成不實的印象。
禪定的要點,是先得把你的瓶子裡裝滿不真實的印象、思想和觀念都空掉。這好比你要裝東西到一個瓶子裡,你得先把瓶子裡原有的東西都倒乾淨,瓶子空了才能裝東西,禪定也是如此。禪定和裝瓶子不同之處在於──修禪定的瓶子空了之後,並不另外再裝東西進去,而這個瓶子中會自然散發一股香氣。什麼香氣呢?就是譬喻你本具的智慧。這種禪定的修習,在佛法中稱為止觀。也就是妄心降伏,本性自顯,或者明心見性。
可是我們還没有這種禪定功夫,妄心未降伏,本性也未顯露,怎麼辦呢?這裡提供一個以科學知識作譬喻來做觀想的方法,隨時隨處持之以恆,不斷地觀想,慢慢的,妄想心自會減輕,這和一心念佛使妄心没有機會生起來,是同一道理的。
怎麼觀想呢?先觀想所有的東西都是「能」。這個「能」只是人類用來表示一種概念的名詞,英文稱它為ENERGY。這也是人定的一種名詞,至今尚無法嚴格地下定義說明ENERGY究竟是什麼?或者「能」究竟是什麼?
在愛因斯坦以前,科學家說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為二大類,一是物質,二是能。物質之間可以互相變換,譬如水可以變冰,冰也可以變水;能之間也可以互相變化,如電可以變光、變熱,光、熱也可以變成電。可是物質和能是兩件基本原素,不能互相變換。一直到愛因斯坦用數學計算,發現物質和能也可以互相變換,這就是著名的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人相信這個說法,直到原子彈(物質)爆發後(變成大量的熱和光),再也沒有人懷疑物質也是能的理論。如此一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種不同條件下變現出來的現象。
現在,我們先肯定這個觀念,然後再練習觀想。以我的經驗,開始時先觀想簡單的物質(即無情的眾生),這樣較易下手。例如從水開始觀想,先拿一杯水,透過水的外形,想水是H2O,是二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結合而成的。再想這種原子都是能,想想什麼是能?能是不可捉摸,看不見,也沒有聲音,我們叫它能。再看這隻杯子,也是許多原子組合而成的,原來杯子也是能的變現。如此透視觀察,在你的眼睛前,這還是一隻裝滿水的杯子,可是在你的觀念中,這全是不可捉摸的能,已經無形無相了。等你把簡單的物件觀想純熟了,就可逐漸透視比較複雜的東西。試試看,拿一隻小狗來透視,觀想它的毛、皮、肉、血、骨等,你會發覺這些都是各種原子組織起來的。這些都是能,狗的叫聲也是能,它能跑、能跳也是能。而你手裡抱著的仍是同一隻小狗,但是在你的透視之下,已完全變成了不可捉摸、無形無相的能。
各位請自己試試看,你也可以透視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或自己最討厭的東西。而不論是你最喜歡或最討厭的,都是能,二無區別,這就是利用現代知識,使你能透視和觀想宇宙的真相,如此不斷地觀想,你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不論是有情或者無情的眾生,其本性都是能,都不可捉摸,都是無形無相,這就是宇宙的真相。
經過這一連串的觀想透視之後,如果我們將「能」字換成「空」字,又有什麼不同呢?這還不都是人定的名詞而已!如此就變成眾生本空,但在人的眼睛之中,眾生依然遍地皆是。由此觀之,佛理如能通達,觀想如能成就,雖然可以在理解上減輕煩惱和執著,但還不是實證的,甚至於還未達到阿羅漢「空掉肉體的我」的程度,或大菩薩變化如意的境地。換句話說,我們理解了眾生本空,可以減輕精神上的痛苦,但還是凡夫,不能消除肉體上的痛苦。人有傷還是會痛,有病還是會苦,這個認識非常重要。所以,瞭解眾生本空是修慧,要減除現世的苦痛,就必須消除以往的業障,就必須修福。也就是說,在你還未實證之前,因果的自然法則還是控制著你,唯有修福,才能消業除苦。單單瞭解業是空的,苦是虛妄的,雖然是正知正見,但還是不夠。佛陀在《金剛經》中並不先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而先強調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滅度無量眾生就是修福。而且,佛陀接下去又說:「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也是修福。
我們所謂的知識分子,往往喜歡修慧,而忽略了修福,這實在是我們的弱點。我們千萬不可以為自己經論已通,辯才無礙就夠了,這種人往往會業障叢生,不是做事不順手,就是多病多痛。因為過去無數世來的宿業積怨沒有減輕消除,就成為有慧缺福。這正像那位阿羅漢所說的「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如果各位有了這種感覺,就應該力行積福,以求平衡。由此可知,平日福慧雙修是最妥當的修法。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