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五、觀世音菩薩的形像
作者: 聖嚴法師
出處: 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DDM_zh-TW_01_1-3-1
五、觀世音菩薩的形像
在人間應現的菩薩,必定是與人類相同的形像,最多是相貌比一般人莊嚴而已,否則他便不能接近人類,或人類縱然敬仰、敬畏他,也不敢親近他了。所以觀音應現度人的時候,被度的人往往是到事後才能發覺的,當時很難使人意識到是觀音的應現。
因此,曾有一位基督徒到一所佛寺中,問了一位法師:「你們佛教講慈悲,為什麼會有千手千眼的觀音像呢?手中拿了各種古代的兵器,膽小的人豈不要被菩薩嚇倒嗎?如果真有這樣的菩薩,他也該為自己改換一套新式裝備了,大砲、坦克車、火箭、原子彈,豈不要比那些古代的兵器威力大得多。」請問在座的諸位,我相信諸位之中絕多數是信仰佛教的,諸位,站在佛教的立場,當作如何解答?
告訴諸位,那位被問的法師,並未因此語塞,他很坦然地告訴那位基督徒,他說:我們佛教,在許多地方,都是採用象徵的手法,佛教既以所奉的聖像為佛菩薩的象徵,而不以為聖像即是佛菩薩的本身,那麼,千手千眼的觀音像,也是一種象徵的手法,千手是象徵觀音菩薩的大悲願力,縱然全宇宙的眾生在一時間同時祈求觀音,他老人家也能同時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救濟全宇宙的眾生。可見,說他有千手,尚不能形容其救濟力量之無遠弗屆及無微不至於萬一。千眼是象徵觀音菩薩的無限智慧,他能在同時知道全宇宙的眾生,對他發出各種不同的祈求,也能同時決定各種不同的救濟方法,若以他實際的觀察能力而言,說他有千眼,也是不能形容其智慧程度於萬一的。所以,觀音像的千手千眼,乃在表徵菩薩的大悲及大智,手中各種兵器的是否落伍,並不值得我們去計較。
至於千手千眼的來歷,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過去在千光王靜住佛時,教他受持〈大悲咒〉之後,觀音菩薩便發了一個大願,他說:「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這個大願一發,果然生了千手千眼。實則這也是一種大願力大智慧的象徵。當然,如以菩薩的神通力,化現一個千手千眼之身,也絕不是困難的事。所以在必要之時,他會顯現異乎常情的身相。例如在中國梁武帝時代的寶誌大士,就曾在當時名畫家張僧繇的面前,現出十二面觀音,妙相莊嚴,或慈或威,使得受了梁武帝之命來為他畫像的張僧繇,不能畫出來(見於《梁高僧傳》)。
其他在《楞嚴經》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乃至四十臂、一百零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乃至一百零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由於觀音應現及其形像的差異,在許多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數量分類。
《摩訶止觀》卷二上,舉出六種觀音:大悲觀世音、大慈觀世音、天人丈夫觀世音、大梵深遠觀世音、師子無畏觀世音、大光普照觀世音。
《諸尊真言義抄》,舉有十五種觀音。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舉有二十五種觀音。
普通於《佛像圖彙》中,則有三十三種觀音像。
凡此各種分類數量,無非出於各時編集者所收的不同,例如魚籃觀音像,在唐朝以前,這個靈感事蹟尚未發生,所以不會有的。
講到這裡,觀世音菩薩的主題,我們已經講完,最後我要奉勸諸位:諸位來聽聖嚴講觀世音菩薩,是在瞭解觀世音菩薩的偉大精神,及其自度度人的偉大法門,我們若能以自己的信仰行為和願力向觀世音菩薩學習,便能更容易與觀世音菩薩的願力相應,更容易得到感應。臨時遇到苦難時向觀音菩薩求救,菩薩固然會來救你,可是,假如平時不念觀音聖號,臨到苦難來時,恐怕會想不到念觀音聖號了。所以,觀音菩薩雖是有求必應,你不求他,他是不應的,因為感應是從虔誠的信仰中產生的。
最要緊的,我們念觀音聖號,勿存功利觀念,菩薩不會由於你許了為菩薩裝金的願,而助你去做損人利己的壞事,你來供養三寶,應當是出於清淨的求福之心。你之常念觀音聖號,觀音固然會在冥冥之中,隨時給你保護,你卻不一定老是為求菩薩在物質生活上給你幫助,應該更進一步地向人格的內心下工夫。所以〈普門品〉中告訴我們:「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最後,祈願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保佑諸位,身心健康,福智增長,同成佛道。同時,謝謝諸位的光臨。
(本文講於一九六八年三月十七日善導寺第二十二次佛教文化講座,並刊載於《佛教文化》季刊九期,一九六八年五月一日,本文現收錄於《佛教入門》)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