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9-大悲心 文/連亮森

1
點擊 1526
發表於 2013-08-21 23:09:01

《生活禪》大悲心

作者:連亮森

發表於:1999年11月

古時曾有一禪師修行極佳,精通佛理,能講演各種佛經。有次他發願赴五臺山求見文殊菩薩,經求訪多年走遍五臺山,仍見不著文殊菩薩。正當他心灰意懶準備放棄下山,突見一狗全身癩痢且傷口潰爛,而潰爛發炎的傷口中又有許多小蟲躦動啃食其肉,禪師悲心大發,欲移除小蟲又怕手力太猛捏死小蟲,於是以口吸吮移除小蟲,並吸走膿包。這時突然文殊菩薩莊嚴而光明的現在其前,禪師終於如願得見文殊菩薩。而禪師不解的問為何求見多年不得,卻在準備放棄而無祈求的情況下,能得見菩薩?菩薩告訴禪師,其實多年來菩薩一直在其左右不曾離開,只是其修行功德未足無法相見,而今因其大發悲心與佛心相應,故剎那間功德具足得見菩薩。

這個故事重點不在是否該以口吸吮狗膿包中的小蟲,而在一個人肯全然忘卻自己而全心關切其它生命,可見其悲心真切。

筆者有一擔任總經理的朋友修行多年,據告只要他一念善心,則感諸事順遂,若有一念惡心,則諸事不利。故其時時檢討自心,不敢稍懈而有一念為惡,更不敢有不利他人之行為。因此他處處廣結善緣,處處為人著想。正因為他已養成隨時隨地善心善念利益他人,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於是「心想事成」,部屬均能自動自發努力事業,家庭和樂,萬事亨通。

所謂物以類聚,一個人悲心真切其善心磁場自然招感善的人事物聚集。若存惡心自然招引不良的人事物聚集。例如只要幫助別人,雖不求回報,自感內心喜悅。而若一念怨恨想報復他人,立即身心鬱卒不舒暢。又如廣結善緣處處關懷幫助他人之人,別人亦必自動思索如何回報,當然諸事亨通。反之則不然。

慈悲可以化解怨恨。「慈」是願一切生命皆能喜樂,「悲」是願一切生命皆能遠離痛苦的心懷。慈悲心可以消溶瞋恨。瞋恨心強的人若能以慈悲取代瞋恨,則能扭轉乾坤,改變自己的命運。然大家會質疑要以慈悲取代憎恨,何等不易?因此要從小地方練習,從基本關懷別人做起,處處為別人著想,則日積月累,慢慢改造自己,讓自己步向充滿喜悅的生活。

所謂大悲心並不是一時的同情心,如曇花一現。而是處處利益別人,不分時空、種族、地域、人或動物,願一切生命離苦得樂的悲切。大悲心切的人,常忘卻自己只為成全他人,因此亦忘了自己的煩惱,因其處處行善故充滿喜悅而無煩惱。

大悲心切的人可以有三種方式行善:身、口、意。身行善,即身體力行,幫助他人。口行善如讚美他人,不談是非、不批評他人、不挑撥離間等。意行善即心存善念,時時思維如何濟助他人,即使力有未逮,亦默默祝福。總之,大悲心即願一切生命均能遠離一切痛苦得到歡樂。

目前社會流行志工服務,這是很好的現象。然行善並非一定要下班後參加志工才能做,即使再忙亦能行善。於工作場合時時幫助同事,他人有困難即為其解決就是行善。或如從事規劃工作時能考量周詳,使大家容易推動,不令人起煩惱就是行善。不能本末倒置,平時不顧他人,儘想自身利益,甚或損害他人,只等下班參加志工,這是為求功德而行善,功德甚小,可能造惡更多。

大悲心是不求回饋,悲心廣大,不為功德而行善,只為他人離苦得樂。因悲心廣大,大如虛空,可包容一切,可容忍他人之過錯,可容忍別人的毀謗,如虛空容納一切,無從毀損,故能怡然自得,無憂無惱。當然這是很高的境界,一般人仍需從小地方著手,培訓自己的悲心。

具足大悲心之人將處處受到歡迎、擁戴,所到之處皆吉祥和樂,甚至只要聽聞他的名字或聲音,均能令人歡喜、心曠神怡,人人樂於親近。

想要忿恨一生,或想歡喜一生,端在自己的一念之間。隨時掌握自己的心念,就能隨時掌握自己的未來。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0-31 17: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