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清淨心
作者:連亮森
發表於:2000年07月
據說以前有一修行人在山洞中苦修禪定多年,有次出外散步休息,來到一湖邊,見山明水秀、風景極美,可惜附近有一批男女,嘻笑玩樂,頗為吵鬧,又摘花打情罵俏等破壞安寧,該修行人覺得吵鬧就遠離他們,躲到較無人的湖邊,自顧欣賞風景。然而這時湖裡出現一位湖神,責怪他說:「你是個修行人,不去好好清修,跑來我這裡偷聞我的花香;欣賞我的風景,快快去吧,這裡不歡迎你!」,這時修行人辯解:「這美麗的景色不就是要供人欣賞,何來說我偷聞花香?且我只是靜靜的欣賞,不像剛才那群男女又摘你的花,又吵鬧嘻笑,他們偷你的花,破壞寧靜,您為何不管他們卻來趕我走?」湖神回答:「那群男女他們是世俗之人,他們的心早已受外境染著多時,就像一張黑紙難以漂白。而你是個修行人,你的心就像一張白紙,當你聞花香欣賞風景,就會受外境(花香、風景)染著自心,趕你走正是為了你的清修能更上一層。另外,你嫌別人吵鬧,正顯示你的心已起了分別、愛惡、取捨。我們的心本來清淨,只因自我分別何者為好、何者為壞,於是起念決定我要這個、不要那個,因有種種欲求,自心就無法清淨,煩惱於焉產生。因此不要嫌外境吵鬧,只要自心去除分別、愛惡、取捨,一切自然清淨,一切自然完美。」
心念其實非常微妙,我們的心思有細微念頭(不易掌握),也有粗念頭(容易觀察)。除非透過禪定或自省功夫等訓練,一般人難以觀照自己的細微念頭,所以難以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煩惱由何而來?如何轉化?其實自心本來清淨、本來自在,海闊天空、無拘無束,只因自己欲求太多,煩惱就多。而種種欲求,其源頭在於分別心。有所分別,就產生愛惡之心,喜歡這個,討厭那個(包含人、事、物),自心就不自在。有愛惡心,就有取捨心,生起種種欲求,想獲得擁有(取),或想捨棄遠離(捨),因欲求無法滿足,種種煩惱不斷產生,糾纏自心,不得自在,如此惡性循環,痛苦不堪。
有人會問:「沒有欲求、沒有分別,哪有快樂?活在世間又有何樂趣?」
事實上,追尋快樂、享受就是一種欲求,但無法每種欲求都能滿願,滿願也不一定能維持長久,因此有欲求,必有煩惱,心就無法自在。真正的快樂,其實不需向外追求,因自心本來清淨、本來自在,不需追求,只要向自心返觀自照,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清淨自在、安詳愉悅就在那裡,不需向心外覓求。不需向外覓求任何人、事、物來滿足自心,有所覓求,只是更加染著自心,使本來清淨的心染著無法自在。
有人會問:「沒有欲求是否消極?社會無法進步?」
雖自心沒有欲求,但對他人要保持關懷之心,希望別人亦能快樂、遠離痛苦煩惱,積極幫助別人,因此在社會上應積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負起責任,如應作一個好丈夫、好同事、好長官、好鄰居等,不能因自己的行為使人困苦,努力敬業,努力工作,令人人見到自己就歡喜。雖努力工作,只問過程是否盡力、圓融,不問結果是否滿願(升官加薪等)。如此,於求名利權勢上,確屬消極,但於助人、關懷別人、努力盡責方面,卻極積極、不落人後。努力扮演好自己應有的角色,對社會自然有極大貢獻。
一面讓自心保持清淨自在、安詳無煩惱,一面盡責扮演好自己應有的角色,使別人亦能因自己的作為而安詳愉悅,如此自利又利他,則廣結善緣,所到之處必受歡迎,左右逢源、事事順心。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01 05: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