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朝聖記》(十八)文殊法相的表徵
轉貼自:https://neiyuan.blogspot.com/2017/05/blog-post.html
(十八)文殊法相的表徵
是否真的有人能夠看見佛菩薩的法相?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其實佛菩薩無形無相!——然而,佛菩薩雖無相,卻為了度眾生而示現各種形象。這是應眾生所需,對虔信的人來說,真的能感受佛菩薩的「存在」,甚至有緣者能見。
這是一種能量,無限大,無窮無盡的光波之能,祂無所不在,可以自在地變化身形,穿梭於宇宙中,度化眾生於多維空間的眾生(現代天文學家已承認多維空間)。
如《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應化身,隨眾生心而隨類化現。
其實觀世音菩薩的法相不只三十三身,很多人看見菩薩示現的法相,就請畫家描繪,供奉並流傳於世間,如宋朝出現的白衣觀音畫像。
而正信道場供奉的法相,則多數依據佛經記載的特徵,請塑像師塑造。
塑造佛菩薩的寶相並非鼓勵人們著相,或鼓吹仰信者崇拜偶像;而是為了令瞻仰者生恭敬心,進而仰慕佛智,學習佛法。
每一尊佛菩薩的願力不同,其形象皆各有表徵。因此,當我們瞻仰佛菩薩像時,應觀想法相所象徵的教化意義。
文殊菩薩的形象有何表徵和意義?
文殊菩薩「執劍騎獅」,是顯密佛教共同的基本法相。
——身著天衣天冠,以右手執金剛寶劍,象徵能斬斷一切眾生的無明煩惱;而坐騎獸中之王,則代表無畏的獅子吼,能震醒沉迷於輪迴的眾生。
簡言之,以智慧之劍破除行者的執著,就是文殊菩薩教化眾生的風格。
由於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道場,所以山上的寺院都供奉文殊菩薩。
五台山有五台頂,似五隻手指,各別供奉五尊法相不同的文殊菩薩。
東台頂聰明文殊;
西台頂獅子吼文殊;
南台頂智慧文殊;
北台頂無垢文殊;
中台頂孺童文殊。
依經典記載,文殊菩薩的法相另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千鉢文殊、千手文殊…」等。
而實際上出現的法相另有更多,或作草衣文殊,或作童子文殊;或作渡海文殊。(草衣文殊像創始於宋朝,為禪門所供奉,身穿蒲衣,偏袒右肩,右手持梵箧。)
諸多法相中以獅子為坐騎的文殊像,最為普遍。右手持智慧劍,左手執青蓮花(有的在花上安放《般若經》,表示心無所住,即見實相,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
比較特別的是「五髻文殊」法相,這是頭頂五髻的童子相貌,表示文殊菩薩早已成就如來五智,具有諸佛的大智慧,但以本願因緣故,示現為童真法王子的形象。
在五台山各佛寺的僧堂、戒壇,都供奉「僧形文殊」。這是文殊菩薩內秘菩薩行,外現比丘相,以弟子的身分輔助佛陀教化的形象。
其他:文殊菩薩以蓮花為座,表示清淨無垢;以金色孔雀為乘座,比喻飛揚自在。
為何文殊菩薩的法相有這麼多變化?
智慧深髓者,悲心亦廣。
文殊菩薩不只發願要廣度一切眾生,而且要用天眼觀察十方世界,眾生從初發心乃至成佛階段,若有一位不是受他教化,他誓不成佛。
所謂「應他之機,緣所化現」,大乘菩薩都是隨順眾生而現身的,並沒有一定形相;為了度化不同的眾生就示現不同的身相。
文殊菩薩累劫為了“適應”六道眾生,而示現各種不同的身形,其法相的變化自然就多了。這些法相將文殊菩薩“寓悲心於智”的特質表達得淋漓盡致。
其中「千鉢文殊」的典故出自「放鉢經」。
敦煌有千鉢文殊的造像,稱「千臂千鉢曼殊師利菩薩」。
多數佛教徒只知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尚不知有千手千鉢文殊菩薩。
另外,在佛畫藝術作品中,有一尊“文殊菩薩渡海圖”。這是描繪文殊率領法眷的情景。而敦煌千佛洞亦有多種文殊維摩變、文殊普賢變等。
您是否對文殊菩薩的法相留下深刻印象呢?
佛教藝術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在於佛菩薩法相所表徵的教化理念,能利益人心。
(梵重寫於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