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僅能救他的身,
更能救他的心!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錄 ——關懷生命系列.推廣臨終一念往生
您不僅能救他的身,更能救他的心!
——給醫護人員
身為醫護人員的您,天生就比一般人更多一份愛心。對於病人所承受疾病的折磨,您總是盡最大的心力去醫治和照顧他。
但是,當您醫治或照顧的病人,是一個醫療無法挽回的絕症患者時,您也難免感到氣餒和挫折。因為,即使醫學如此進步,還是有一些病症,是現代醫藥無能為力的。當您看到了患了絕症的他,在身心的痛苦中掙扎,您的內心也許不斷在問自己:除了醫藥以外,是否還有其它的方法,可以減輕他的痛苦?其實,您不僅能救他的身,更能夠救他的心!
走向人生終點的他,更需要您精神上的支持
罹患絕症,意味著他將要孤獨地面對不可知的死亡;以及失去在這世界上擁有的一切,包括親人、財產和他所有的一切。細心如您,應可體會他在心靈上的痛苦,絕不低於肉體上的折磨。
因此,在現代的安寧療護中,宗教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因為身體和心理上的療護,雖然可以緩解病人眼前的身心苦悶,宗教卻往往在生命超越生死的終極意義上,提供了最真實的答案和寄託。當您覺察到他和他的家屬正在面對生死掙扎之痛苦時,正是您伸出援手的時候。
祇要您依照以下建議的方法,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限的生命力量,則您纖毫的關懷或協助,甚至是幾句話的建議,就能如暗夜明燈般,讓他和家屬的心靈得到極大的溫暖和滿足。
佛法提供絕症患者不可思議的支持力量
在國內外,都極為暢銷的《西藏生死書》中,提到許多虔誠的學佛者,他們面對絕症和死亡的態度,出奇的寧靜,沒有哭喊,沒有掙扎,沒有抱怨,他們在死前一刻所呈現的莊嚴和美,是連醫護人員都覺得不可思議的。為什麼他們面對死亡,能夠如此平靜?因為他們有很堅定的生命信念,知道自己即將到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擁有永恆而美妙的生命。
在三千年前,佛陀曾經親口告訴他的弟子:「在宇宙的無數世界(星球)中,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有一個世界叫作『極樂世界』,在那裡沒有疾病,沒有老死,沒有貧困,沒有痛苦和煩惱,衹有永恆不變的快樂,與我們這個充滿生老病死痛苦的世界是不同的。那裡有一尊佛,名叫『阿彌陀佛』,正在救度宇宙中無數世界的眾生,阿彌陀佛曾發下誓願:『宇宙中任何眾生,如果真誠地願意往生(移民)到極樂世界,祇要念阿彌陀佛,並在臨終時聽到祂的名號,或在心中憶念祂,就可以蒙阿彌陀佛迎接他到極樂世界。他肉體的生命才結束,他的心就已經在極樂世界擁有新的充滿光明的身體,享受永恆無比安樂的生命。』」
就是這個偉大誓願超越宇宙時空的不可思議力量,護念無數的眾生,在臨終一心稱念佛號時,就能免除生死的恐懼,而得到恆久安樂的生命。
其實阿彌陀佛的意義就是宇宙『無限的光明』、『無盡的生命力』,祂其實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是你我心中都擁有最不可思議的心靈力量。當您虔誠地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在喚醒您心中無限光明的生命力量。因此,對於所有臨終的病人,我們極力向您推薦:教他念『阿彌陀佛』吧!同他介紹極樂世界吧!喚醒他心中本有的光明力量,並把這方法告訴他的家人,勸他的家人陪他一齊念『阿彌陀佛』,這將使死亡對他和家人的意義,不再是失去一切的淒涼悲苦,而是移民到更美好的世界;不再是肉體的毀滅,而是轉換為永恆而美妙的生命。您的勸導,將使他轉絕望為希望,並帶給他生命最後階段無比的寧靜和未來永恆的安樂,您和他的家人也會因此感到無比的安慰!
臨終最後一念,他需要家人和您為他念佛
依照佛經上的說法,臨終最後一念如果能念佛,將把原本孤獨無依,面對死亡黑暗的困境,轉變為充滿希望、歡喜,沈浸於佛的光明,安詳無比的往生。在郭惠珍醫師的《學醫與學佛》一書中提到她曾經教一位癌症患症念『阿彌陀佛』,並在他臨終時陪同他的家人一齊為他念佛,病人也努力念佛直到最後一口氣。郭醫師的書上接著寫道:『我看過這麼多人死,從來沒有看過一個人走得這麼笑嘻嘻的,實在是非常的歡喜。』這是因為他最後一念仍在念佛,而阿彌陀佛也依照誓願,來迎接他去極樂世界了!這樣的經驗,在佛教的臨終助念是常有的事。
因此,請您在病人臨終時,教導他的家人一齊為他念「阿彌陀佛」吧!這是最能夠幫助他和家人超越死亡痛苦的方法!
您如何在醫院幫助臨終者最後一念往生佛國
佛教圓覺宗當代住持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曾開示:「幫助臨終者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最好放置阿彌陀佛的聖像在他眼前,讓他能看見,在他身旁虔敬地念誦『阿彌陀佛』的聖號,並給予簡短的開導,勸他對這個世界不要再執著不捨,應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並在臨終最後一念的關鍵時刻,保護他不受任何干擾,能夠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皆為阿彌陀佛,則他一定可以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您可以建議他的家人為他作這些安排,並連絡我們的助念義工,提供這方面的協助!
請為他排除障礙,讓他擁有充滿希望與莊嚴的最後一念
對於醫療上已無可挽回的重症患者,現代安寧療護並不主張以急救、醫療的方法刻意拖延他的臨終期,以免延長他死亡的痛苦。因此,歐美各大醫院,目前幾乎都有讓病人自我決擇「不施予急救」(DNR)手續,使絕症患者無須再承受心臟按摩、電擊、插管等痛苦,以確保病人死亡時的安詳、寧靜!
這一點對於罹患絕症已確定無可挽回的病人,您實在可以在不違背醫院政策之下,提早儘可能地與病人及家屬溝通,讓他們了解這個事實,或建議讓病人回家正寢。倘若家屬真的愛病人,為病人著想,相信許多人都會寧願讓自己至愛之人擁有一個安詳、尊嚴的死,也不願延長他死亡過程的身心掙扎,讓他再受更多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也惟有在安詳的狀態下,病人才可能在臨終憶佛念佛,而蒙阿彌陀佛迎接往生極樂。在急救的劇烈身心痛苦中,他是無法念佛的。但是如果他的家屬在經過溝通後,仍然堅持急救,您也衹能退而求其次,建議在病人不致於太痛苦的範圍內,作有限度的急救,並請他的家人在急救的過程中為他念佛,祈求他能度過此難關。而如果在急救過程,您願意為他默念佛號,對他的心靈安定也將會有莫大的幫助。
在病人去世八小時內,更需要您充滿愛心的協助
在郭惠珍醫師的《學醫與學佛》另一段中提到,她對一個已去世的亡者作開導並念佛時,這位死者竟不斷地流下眼淚。當時,郭醫師就請加護病房的護士來看此情形,並告訴她們:千萬要善待一個所謂「死掉的人」!根據佛教的說法,雖然病人已斷氣,他的神識(靈魂)都至少要八至十二小時才脫離肉體。這段期間他的身體正在崩潰,因此,他承受痛苦的能力比任何時候都低。此時即使輕微的碰觸,對他而言,都像刀割般疼痛。而家屬的哭泣,將使他心中十分痛苦不捨,以致無法放下執著,專注念佛。
有一個實際的例子,說明一位醫生如何指導不知情的家屬,給予亡者重大的幫助,同時也安撫了家屬的情緒。在今年三月引起社會關切的台南女中某資優生跳樓事件,當時有某公立醫院的精神科醫師,由社工人員安排,去安撫在急診室內情緒崩潰,哭泣不已的亡者母親。該醫師剛好篤信佛教,於是告訴這位悲痛的母親,他慘死的女兒此刻仍有知覺,會因為她的哭泣而感到加倍痛苦。這位母親聞言,立刻停止了哭泣,並在該醫師的引導下,為他女兒持續念佛八小時,情緒也因此恢復平穩。而奇妙的是,經過念佛,她的女兒在入殮時全身十分柔軟,與一般亡者遺體的僵硬大不相同。這顯示女兒內心的痛苦獲得了釋放,這位母親將悲傷轉為念佛,不僅昇華並表達了對女兒的最後摯愛,也讓女兒得到佛力加被而從痛苦中得到解脫。
醫者父母心!減輕病人的苦痛一向是您至心所願,雖然您的病人外表已呈現死亡,他此刻其實更需要您充滿愛心的協助!請不要在八小時內急著為他拔除針管。請您勸導他的家人不要急著為他換衣、洗身、或在他身旁哭泣,更不要急著聯絡葬儀杜,將他送入冰庫,這些都會讓他感覺如置身地獄般痛苦,此時,對他最有幫助的事,就是家人在身邊輪班為他念佛八到十二小時。懇請您協助他們找到方便停留念佛的病房,或者建議他的家屬在臨終前提早換到推車式病床,並在臨終時避免非必要的注射與插管,以便在去世後,不必經過搬動,便可順利推到醫院附設的往生室、佛堂或太平間,讓他們完成八到十二小時的念佛。您的病人將對您為他所作的一切,永遠感激您的!
請您在他臨終前,以一通電話通知我們來為他助念
我們是世界佛教圓覺宗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慈悲成立的『諾那華藏精舍』助念團志工。在全省我們已有十六所助念團。過去十多年,已曾為一萬五千位以上亡者提供完全免費的助念。我們主要的困難,是無法掌握罹患重症者何時會死亡,而每一位瀕臨死亡者,我們都希望能在臨終前就到他的身旁為他念佛,助他「臨終一念往生」極樂。並告訴他的家屬,如何正確對待臨終與去世的親人。
所以,如果您的病人已有瀕臨死亡的臨終情形,期望您能主動地向家屬建議以一通電話通知我們,即使是深夜,我們也會二十四小時出動,儘速趕到現場,協助家屬輪班為他念佛。這將是您在病人生命的最後,所能給予他最大的祝福和幫助。
※醫院附設往生室,不但順應病人和家屬的需求,也充份表現現代化醫院更尊重人性的人本醫療精神,使院方獲得良好的口碑,本基金會義務協助各大醫院、安養院、老人院設置佛堂及往生堂,並免費贈送臨終助念所需阿彌陀佛佛像、往生被、恆河金剛沙等法寶,及提供二十四小時唸佛機。若有以上需要或有關於本手冊及臨終往生任何問題,歡迎與以下各處連絡。若您有協助臨終助念任何寶貴經驗,希望您能推廣並告訴其他醫護人員,更歡迎您告訴我們!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