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世界》-禪與藝術 (一) 空與無常
轉貼自:聖嚴法師–法鼓全集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禪與藝術
非常榮幸能到普渡大學與諸位談「禪與藝術」的主題。其實我對藝術是外行,而且藝術的範圍包含很廣,不只限於畫家,其他有音樂家、雕刻家、建築家,至於禪的藝術乃在與日常生活中的吃飯、喝茶和睡覺等動作和環境有關聯。
我們欲瞭解禪的內容與藝術的關係及其對藝術的影響,得先從佛教講起。在東方,禪在藝術的領域裡究竟產生了一些怎樣的作用與影響,這得從瞭解禪著手。又因為禪是從佛教中推展出來的,所以先簡單介紹佛教的背景。
一、空與無常
禪宗並不是在印度就存在的,它卻是從印度佛教的基礎上發展出來,所以叫作禪的佛教。而佛教在印度提供了兩個觀點給人們:在理論上提出了「空」的觀念;在方法上提出了禪修的功能。這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空」這個觀念,是基於世間所有一切現象無時不在變化,又名為「無常」。無常的意思就是沒有任何一種現象,是永遠不變的,即無永恆的存在,沒有永恆所以叫作「空」。這個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在一切事實現象的同時,本身並不是真實不變的存在。而無常和空這個觀念,亦是佛教與其他哲學宗教所獨特不同的地方。
從禪的修行立場來看,我們這個世界是無常的,一切都是空的。而無常和空就是世間的事實,所以既然是事實,一切事實本身就是無常,就是空。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否知道空或無常的觀念,對現實環境裡的自我,很少願意體認無常是事實。因此帶來了自己內心的矛盾,並造成周圍環境裡的人、事和自然界的現象,產生心理上和身體上的衝突,而增添許多困擾,我們叫它「苦難」。
禪的修行方法是要把我們散亂的心變成集中,從集中變成統一,從統一到沒有執著,我們叫它「無心」。到了無心的階段,空的體驗也就出現了,此即是悟境,亦叫作「真的智慧」。這個階段一定要慢慢的來,像爬山一樣,從山腳下爬上去,爬到最高點。
而統一的境界又分有幾個層次,第一是我們的身體和心合而為一,也就是沒有身體的負擔,身和心不分開。第二是內和外的統一,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和外面的環境合而為一,所謂天人合一,這已是不容易做到的。第三則是前念和後念的統一,我們叫作入定,那更不簡單了。前念和後念根本無間隔距離,即無前念亦無後念,這是必須入了深定才能體驗得到。若已達到天人合一程度的人,則可以成為大藝術家、大宗教家或大哲學家了。
至於禪的智慧是「空」,若要體驗到空,則當超越統一的層次。佛法在指出空與無常之後,就是要幫助我們,一方面去面對無常與空的事實,另一方面從無常和空的觀點去得到自我的解脫和跟人和諧相處,樂意接受自然界的現象,並且適當地設法改變它,這才是佛教的宗旨。
佛陀告訴我們要用生活的實踐來達成目標,第一要持戒。所謂持戒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做的必須努力去做,不應該做的,對自己、對別人無益的,就不要做。一方面我們的心也是需要調整,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是相當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修禪定的一種工夫。所以身體行為的改善要靠持戒,心的行為改善則靠修行禪定的工夫。因此若能配合佛教的理論,認識空與無常,那就叫作智慧。如果不能配合禪定和持戒,僅僅知道無常和空,那只是知識層面的瞭解,對我們日常生活幫助不大。必須加上持戒和禪定的修持,才能夠真正在實踐上一面理解空與無常,一面使自己的生活跟空與無常相應。
以成為大藝術家、大宗教家或大哲學家了。
至於禪的智慧是「空」,若要體驗到空,則當超越統一的層次。佛法在指出空與無常之後,就是要幫助我們,一方面去面對無常與空的事實,另一方面從無常和空的觀點去得到自我的解脫和跟人和諧相處,樂意接受自然界的現象,並且適當地設法改變它,這才是佛教的宗旨。
佛陀告訴我們要用生活的實踐來達成目標,第一要持戒。所謂持戒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做的必須努力去做,不應該做的,對自己、對別人無益的,就不要做。一方面我們的心也是需要調整,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是相當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修禪定的一種工夫。所以身體行為的改善要靠持戒,心的行為改善則靠修行禪定的工夫。因此若能配合佛教的理論,認識空與無常,那就叫作智慧。如果不能配合禪定和持戒,僅僅知道無常和空,那只是知識層面的瞭解,對我們日常生活幫助不大。必須加上持戒和禪定的修持,才能夠真正在實踐上一面理解空與無常,一面使自己的生活跟空與無常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