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經營企業
發表於2011/12/22【2011第二屆世界佛教企業論壇】
連亮森
資訊工業策進會南區產業服務處 處長
高雄軟體育成中心 主任
諾那華藏精舍高雄分舍 一念蓮華生命關懷智工
高雄軟體園區企業經營人讀經會 講師
摘要
學佛人眾多,許多人飽讀經書,能說善道,誦經、念佛、持咒、禪坐、禮拜等,可是佛法若不能融入生活,內化為自己言行的全部展現,則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更遑論以佛法經營企業。
現代企業經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面對國際化競爭,企業經營人需與時俱進,尋求創新突破,更須有妥善策略規劃、市場分析、創新設計、生產管理、領導統御、行銷作業、創新服務、資訊管理、品質管理、人際網絡、客戶服務等,隨時需吸取最新發展趨勢與知識,必要時尚須導入最新科技強化競爭力,否則企業經營不進則退,立即被追隨者淘汰。
企業經營人面對如此強大壓力,如何落實佛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慈悲待人,以智慧處事,以禪坐提升覺照力及禪定力,遇事從容,不慌不忙,情緒平穩,保持理智與智慧解決問題,擬定決策,並以菩薩心腸面對員工與客戶,不但提升員工心靈與物質滿足感,更提升客戶價值與滿意度,企業永續成長,企業經營人之個人修行亦永續成長!
其中最大問題在於面對境界是否心隨境轉,忘卻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被境轉,而非以心轉念。其中最大關鍵在於實修功夫,了知生活即修行,靜中修了知一切念皆是虛妄,以禪坐觀心;動中修了知一切境皆是虛妄,以境界驗心。不斷提醒自己既發菩提心,當以菩薩心腸待人,廣結善緣,以普渡眾生之心服務員工與客戶,一言一行,皆為利益眾生而作,如此動靜兼修,以境驗心,日日精進,當能日日成長!
1.企業經營之困境
現代企業經營較之往年面臨愈來愈嚴峻考驗,不但要有健全組織管理,要有核心產品、核心能力,尚須時時檢討不斷創新,例如創新營運模式、創新產品等,還需面對國際景氣與國際競爭,其困難度與日遽增。企業經營人隨時需吸取最新發展趨勢與知識,導入最新科技與各方資源,擬定藍海策略,提升企業競爭力。
企業經營講求利潤,以目標導向,強調組織、制度、效率、創新、競爭與管理等。
佛法修行講求愛心,以悲智引導,強調戒律、禪定、智慧、空性、業力與包容等。
表面看兩者屬性完全不同,一般世人也認為賺錢似非佛教事業,但菩薩度生也需金錢以行佈施及宏法等事業。
若能結合佛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經營企業,則能自度度他同時圓滿,又能對境驗心,時時對境修行,且能累積財富資糧,以便宏法度生。
2. 發菩提心之修持
所謂發菩提心,即是發「為度眾生願成佛之心」。
依據密宗紅教圓覺宗 華藏金剛上師開示「發菩提心義訣」:「何謂佛心?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另又開示:「於行住坐臥一切處,見聞覺知一切境,不間一時,念念返聞自性,即生必可成就」。
依據密宗紅教圓覺宗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返聞自性的途徑」:「自性即佛,佛即是心;自性本淨本定,切勿著意令心得定,祇需不染,空淨自現。性是體,心是用;猶如明月,月亮是體,月光是用,雖清輝遍照,月體本一。更當照了一切有形有象之外境及無形無相之心念,皆由自性本體所現而不住著…返聞自性就是將眾生無始以來,追逐外境,向外馳求的心,返轉來觀照本覺本淨的真心。」
佛陀曾開示:「未發菩提心而修行,是謂邪行」。
在家居士面臨生活經濟壓力,若能結合工作與修行,發菩提心,自度度他,於工作中對境驗心,返聞自性,不但照顧同事與客戶,視同事與客戶如佛,則能日日精進,時時修行。
3.工作中修行之困難
一般人學佛一段時間後,佛理初步瞭解,佛經亦研讀不少,然佛經是佛經,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於平日難以將佛法菩提心真諦內化為生活作息、言談舉止,一方面是習氣帶動,一方面是業障牽引,諸多不順,難以保持心平氣和,理智處事。因諸多不順遂事席捲而來,即忘卻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能平等心對待,更忘卻以大悲心對待眾生(同事與客戶)。
其根本問題在於禪定功夫不足,若於靜中多修禪定,則能提升自心覺照功夫,覺照功夫強,則能歷歷了知自心起心動念,不易為外境動搖心念。
4.動靜兼修禪定功夫
「六祖壇經」中開示:「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可見所謂禪定,非僅座上靜修,而是指內心不受外境影響的功夫。
「乙亥講演錄」中開示:「凡念佛打坐修法,不得名為修持。只可名為培養,如培養精神以備行路之用。行路無力,可以反證培養力之未足。故出佛堂下座後,行住坐臥一切人事、種種行為,方是正修行。」、「修心中心法者,重在下座後,見境練心,以慧照力,照見一切皆幻。心自無著,無著即是無住,無住乃名無念。」、「坐時修止,體也;下坐時修觀,用也」、「然行者往往不起用,則每日只兩小時用功打座,平時不肯參究起用、練習觀照,故得效甚少,遂疑法不究竟。譬如磨刀而不試用,終不知刀之利鈍,乃咎於磨之非法,妄生我見,豈不惜哉!」
過去曾有行者(即是「修行人」)為提昇自己對境行持功夫,故意養猴子騷擾自己,猴子於行者打坐時,在旁嬉戲、玩耍、吵鬧,甚至拿石頭丟擲行者等,行者即修個不動心,歷境觀照自心,是否不為境染?
可知,能長期精進坐禪(靜中禪)固然可喜,但歷緣對境修的功夫更不可少,何不趁此機緣,於日常行住坐臥、生活與工作中把握良機,對境返聞自性,於動中安住體性(即「動中禪」),了知自性本自空寂,一切相、一切念皆是虛妄,皆由自性所現,其體性亦空。
5.工作中修持之心地法門
佛法是心地法門,若不向心中修,時時檢驗自心,即不是佛法。
以下提供六個工作中對境驗心之心地法門:
5.1如幻心:
了知一切境、一切相皆是夢幻,心不為所動。一切境、相,皆是體性(或稱「空性」、「自性」、「禪」)如幻顯現,心一旦有迷惑,為境所染,立即返聞自性,了知一切如夢如幻,不要在夢境中有所計較。
如此時時提醒自己,久之成為習慣,於別人對自己辱罵、嫉妒、傷害時,知道是夢境中事,不需與之計較,不要放在心上。因「不放在心上」,才是真「放下」,才能安住體性。
因祇有愚癡人,才會計較夢中種種,既知是夢幻,就不應放在心上。常常練習「放下」,久之,才易「無念」、「安住體性」而入定。
5.2虛空心:
返聞自性本空本寂,了知一切相、一切念,皆由自性所現,其體性亦空。覺照體性本空,於他人對己辱罵、計較、憤怒與嫉妒時,將自心處在虛空,則沒有一個「我」在受人辱罵、計較、憤怒與嫉妒。既是空,也沒有一個「我」需要去回應別人的辱罵、計較、憤怒與嫉妒。心保持平靜與不動。
當然,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仍需座上修禪定功夫,於他人辱罵時,保持理性不動,趕快將自心處在虛空,心不與境相應。常常練習,久之,不需再起念:「我要處在虛空」,因為已時時安住體性(空性)。
5.3覺照心:
我們的妄念如瀑布,有粗妄念、細妄念。於平時靜中座上修時,培訓自己的覺照力,覺照妄念的能力。於動中一旦覺照有煩惱(包含憤恨、不平、嫉妒、瞋恨、不滿等任何負面情緒)升起,立時放下,因為一切念皆是虛妄。一旦有煩惱生起,即已離開體性。要立時放下煩惱,回到體性本空本寂、安詳自在。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覺便被境奪。
初修時,因覺照力不足,容易使煩惱已生起很久(如一日、二日、或數月)才覺照、醒悟,可是已離開體性久矣。久修之,覺照力強後,任何煩惱(負面情緒)一旦生起,立時了知,當下轉化、放下、返聞自性,勿使心中有任何牽掛。
因此,若心中有任何粗細煩惱,應深自懺悔,因已離開體性矣!行者是不應有任何負面情緒的。應時時將自心處在體性、安詳自在、無牽無罣。
遇有他人言行逆我意、激惱我者,應掌握其機緣,對境驗心,覺照自心是否起煩惱,進而轉化煩惱,使之返聞體性本空與自在,應感謝對方給予鍛鍊自心的機會。如此面對世間排山倒海的各種橫逆與折衝,正是鍛鍊自己處事圓融與安住體性的機緣,應深自珍惜。遇有事情不易解決者,保持理性不動不亂,則由定生慧,自易生起解決問題的巧妙方法。如此,累積相當經驗後,面對事情自易有信心解決問題,不起煩惱。
時時覺照自心,即行住坐臥,無不是修,無不是禪。
5.4大悲心:
欲成就無上佛道,需先發大菩提心、大悲心。然既已發大願,則對一切眾生(包含同事、客戶與家人)應與慈悲、平等對待,不能因自己的行為造成眾生的煩惱,令眾生生起負面情緒;若有之,則應深自懺悔。
有些行者悲願發的很大,願於未來際,度脫法界一切眾生。可是卻忘了應先度眼前的眾生,忘了先給眼前的眾生(包含眷屬、朋友、同事等)關懷、親切與溫暖。反而,常給人冷面孔、不親切、不當言詞。因為度生一事,對他而言,是「未來」之事。他的「悲願」是「未來」才要實現。
企業經營人應學習發菩提心的行者,時時以親切、微笑、尊重,不分親疏,對待一切眾生。於日常應對進退中,與人溫暖、歡喜、愉悅、如沐春風,令人想親近。
應將對人的慈悲、親切、友善、微笑,養成習慣;久之,自然慈眉善目,相由心生,眾人樂意親近,進而廣結善緣,方便度脫。
企業經營難免有不順遂之處,有時是同事表現不如己意,有時是客戶不滿意自己的表現,其間原因可能是前世因果業力所致。不論是前世冤親債主,或現世因己行為不當而造成仇敵關係,可將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冤親債主、仇敵;久之,釋冤解結,且悲心熾甚。
許多人捨本逐末,悲心是對外人、陌生人發,對自己家人、朋友、同事,反而常怒目相視、惡言相向。
欲修大悲心,應先從日常生活中,對他人關懷做起。
夫妻、同事關係是很好的修行指標。若夫妻、同事關係不當,需檢討是否自心尚未調柔、過於執著、不夠圓融。
因此,欲關懷他人,應先從家庭及周圍環境(包含企業工作環境)中做起,致力保持家庭及及周圍環境和樂,沒有紛爭。如此,心淨則國土淨,處處是淨土!
發大悲心之行者(菩薩)雖不求世間法,卻世出世法如意圓滿!
5.5無是非心:
若眼中常見他人是非、口說是非,則已落入分別、愛惡、取捨,已離開體性,自心不得自在。所以「六祖檀經」中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因此,若見他人有過失,即是自心已染著,已使自己煩惱生起,上座、下座都不得自在。
菩薩不說人過錯;因「大悲」不願論人長短,因「大智」了知一切是幻,無需執著;此即是「悲智雙運」。
若見人過失、論人長短,則煩惱已生,上座亦難以平熄,無法入無念之境,即是自己業障生起。反之,於動中不見人過失、不論人長短,上座則易無念而入體性大定。
5.6專注心:
現代講求國際競爭力,相對工作壓力日重,工作繁忙日增,如何在繁忙工作中安住體性實是一大功課!
專注!
專注於工作就是禪定!
心無旁騖就是修定!
工作中不論是閱讀、開會、企劃方案、體力勞動等事務,祇要專注,僅有當下做事之念,沒有餘念,這就是「以念止念」;以一念止萬念,就是修禪定。
因此雖然工作繁忙,亦是修定之時。
事忙,心不忙!
如此,不必怨嘆沒有時間禪坐、修定。於繁忙工作後,不易感到勞累;而且因為專注,自然工作效率與品質提升;因為心能入定,則創造力,創意構想提升,有利於企業創新營運。
當然,以上各種修持,仍需賴靜中座上修之禪定基礎,才易達成。否則,禪定與覺照力薄弱,容易隨波逐流,見境生心、煩惱生起。
前述雖概分六種修持法,可先任擇一法練習。然祇要修持純熟,則能攝六歸一,圓具一心,容易契入本空本寂的體性,空、幻、悲一如,體用不二。
6. 應用六度萬行於企業經營
前述心地法門適合了悟體性本空本寂,自性能如幻顯現萬法之久修行者。對於初學佛法或初發菩提心者,一時恐不易契入。然以下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發菩提心之行者必修功課)可應用於企業經營,對初學者亦較易入手:
6.1佈施
6.2持戒
6.3忍辱
6.4精進
6.5禪定
6.6智慧
7.結語
將企業經營視為佛法度生事業,公司之核心產品與服務必須是有利於社會,善待同仁與客戶,利益同仁與客戶。
眾生本具佛性,視一切眾生為佛,亦即視一切同仁與客戶為佛;禮敬眾生(同仁與客戶)即是禮敬諸佛。
一切順境逆境皆有因果關係,皆是考驗我成就菩提之助緣。
修行當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以度盡眾生為己任;一言一行,皆為利益眾生而作;以六度萬行經營企業,佛化企業;心淨則國土淨,心淨則企業淨,則企業即是淨土。
面對逆境不能安詳自在,是自心覺照與禪定功夫不夠,當勤精進,於靜中多修禪坐;靜中修禪坐是培養,動中修歷境驗心才是修行。
修行當修心地法門,莫向心外求法:了知一切相、一切念皆由自性所現,其體性亦空;一切外境皆空,如幻而有,實如夢境,切莫執以為真,切莫分別、愛惡、取捨!
最後,以具恩根本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作為總結:
「一言一行,皆為利益眾生而作,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妄境當前時要歷境驗心,看看此心是否被塵境所動,更時時用智慧覺照,持自心如大地,知一切相都是如幻而現,也都是妙有,佛來魔來,不欣不厭,安住不動,終歸寂滅。如此覺照諸相而不住相時,真實的智慧慢慢就會生出來。再進一層連智慧都不執著,因為智慧也是自性所現,所以心經說『無智無得亦無失』,倘有智有得,便也有失,終非究竟。」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