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捨得心
作者:連亮森
發表於:2002年01月
久遠以前,有一國王,他有三位王子,個個聰明絕頂,莊嚴出眾,其中尤以第三位王子,聰明伶俐,又富愛心,最受父王、母后及眾人喜愛。
有一天三位王子共同出遊,在森林中見一餓虎,及七頭剛出生之小老虎嗷嗷待哺,均將餓死。此時,第三位王子大悲心升起,亟欲尋求食物以餵虎,若回王宮取食物,恐往返之間,老虎已經餓死。
於是,第三王子先打發他二位哥哥回王宮。自己來到虎旁,發下誓願:「我今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證於最勝無上道故,願發大悲不動心,捨棄難捨之身心,為求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與惱熱。」然後脫去衣服,躺臥餓虎前,準備捨身餵虎。
然而這時老虎餓的連吃他的力氣也沒有。第三王子身上沒有刀子,於是就地撿拾竹子,刺破自己脖子動脈,以鮮血餵食母虎,先陪養母虎力氣,然後爬上高處躍下,直接投入虎口,令母虎噉食其肉,僅剩餘骨。
這時大地產生六種震動,日光頓失,上天受其大悲心感動,飄下各色天花。
以上故事是釋迦摩尼佛親口宣說,第三王子就是佛陀之前世,大王子即「彌勒菩薩」,二王子即後來專與佛陀作對的「提婆達多」;當時的父王、母后,亦是現世的父王、母后;而當年那頭母老虎,這一世就變成佛陀出家前(悉達多太子)的第一夫人;當年的那七頭小老虎,都變成祂的弟子,就是舍利佛,目犍連!八頭老虎後來都轉世跟隨佛陀修行,獲得開悟與解脫。
以上故事可以讓我們瞭解,一個人最珍惜的是生命,名利、權勢、地位、財富等尚是其次。佛陀為救度眾生連生命都能捨棄,自然於一切(名利、權勢、地位等)都無所留戀。試想當時的第三王子極可能接掌王位,可是他卻為了母虎可以捨棄王位,甚而犧牲生命!不要說是王子,就是一般百姓也不可能做到。
返觀吾人各種煩惱,無非來自各種執著,執著於追求名利、權勢、地位、財富、理念等;等追求到了,仍嫌不夠,還要更多,又恐失去,亟欲永久掌握,因此產生種種煩惱;因為心靈的煩惱,用盡心機,又造成身體快速損耗,種種身體毛病於焉產生,又產生新的煩惱痛苦。
反之,若能嘗試捨棄、放下種種追尋、執著,一切的痛苦與煩惱自然煙消雲散。
助人為快樂之本!若能放下自我追尋與執著,以幫助他人為樂,則能減少以自我為中心所產生的煩惱。
幫助他人,自己就能獲得快樂。因此,有人說:「能『捨』,才有『得』;不『捨』,就不能『得』」。
就像手中的沙子,你怕失去而抓的愈緊,沙子將會流失更快;祇要你將手掌打開,你將擁有全部的沙子!
當然本文並非鼓勵大家必須捨棄生命去幫助別人,因為那祇有已成就之大菩薩才做的到,但是對我們一般人首先可從心態上去調整練習:不要事事都要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因為這樣很容易犯了「執著」的毛病;祇要心一有所執,內心就有煩惱,就不得自在。
夫妻、朋友、同事相處均是如此。試著多聽聽別人的意見,祇要別人的意見沒有立即的危險或問題,何妨採納一下?有時可創出一番新天地,讓生活增添新意,或讓工作增加創意與效率。如此,常廣納他人意見,又能增進人際關係,何樂而不為?這就是「隨緣自在」。
接著可從自己所擁有的財富練習捨棄,亦即「佈施」有需要之人。見到他人因我們的佈施而改善生活,當然值得高興!
最後才是練習將名位、權勢、地位等捨棄。而此「捨棄」,並非出家,或故意捨離,而是從內心放下、不執著;若因緣該當我們擁有,則擁有之,並以此優勢從事助人工作;若因緣不該我們擁有,則從內心放下,不留戀、不怨嘆,如此才能得大自在。
菩薩因為了知世間是幻,於一切自然不染著。老虎是幻,僅是夢中之虎;生命是幻,如過往雲煙;世間是幻,如海市蜃樓。對菩薩而言,一切世間之人事物均是自心如幻所現,自他不二,一切本來是一體。因此,虎是自心之虎,本是一體無二。所以菩薩佈施是「三輪體空」,亦即「無佈施之人、無所施之物、無受施之人」;既然一切均空,於菩薩而言,其實是「無捨無得」,沒有任何得失心,因此有大自在。
「無捨無得」有二種層次:一種是不懂捨,自然無得;一種是已超越捨與得,無得失心之境界。
總之,不捨不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乃至無捨無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