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世界》- 提起與放下 (三) 禪修的立場
轉貼自:聖嚴法師–法鼓全集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提起與放下
三、禪修的立場
(一)放下散亂的心,提起專注的心
在沒有修行禪法以前,心猿意馬,無法作得自心的主人。修行是利用數息、參話頭等方法,讓平時不受控制的心,逐漸調整成為專注的心。未用禪修方法之前,尚不知我們的心念竟會如此的難以駕馭。唯有開始修行之後,才會發現我們的心是極其脆弱、多變而又缺乏自主能力。當你打坐的時候,便會發覺你的心念經常如野馬奔騰,無法停止。有些人,嘴巴雖在誦經念佛,頭腦卻在魂遊太虛;也有些人,身體雖在打坐修定,心念卻在雲霄之外。
我曾見有一位太太,正在家中敲木魚誦經修行,中途卻高聲呼叫:「兒子啊!把爐火關掉,鍋子快燒焦啦!」照顧爐火是對的,但她為何不在誦經之前先作交代,要在誦經做功課時心繫兩處?這便說明,很多時候,不在乎有散亂心,也不知道那有什麼不好。心念很散亂,仍然不自覺,如用禪修的方法,便可協助你,經常可以發現自己內心的散亂,若能發現散亂便已經是在用功修行,心念便會漸漸專注集中。
(二)放下專注的心,提起統一的心
這是進一步的階段。專注是以打坐、念佛等為方法,等到念頭統一時,協助你專注用功的方法也放下了。這時候,便可享受到天人合一的無限之我的存在,感覺自己與宇宙合而為一,通常在哲學及宗教的領域中,稱之為「大我」或「神我」的境界。對於淺嘗即止的禪修者,並不容易達到這種程度,唯有鍥而不捨的大哲學家、大宗教家、大修行者,才能有這種將心內心外打成一片的體驗。
(三)放下統一心,提起自在心
這便是從大我的層次,提昇到體驗無我、無人的解脫境界。猶如《金剛經》中提到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主觀的自我,沒有個別的客觀對象,沒有眾多的客觀對象,沒有時間的延續過程。一般哲學家、宗教家,把統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認作自在解脫,其實那只是放下個別的小我,卻抓住了全體的大我,不是真自在。放下大我之後,便是超越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的無相及無心的層次,才是絕對的自在。
《金剛經》的「無我」是沒有主觀的自我;「無人」是並沒有一定的、單獨的、客觀的對象;「無眾生」是沒有許多客觀的對象;「無壽者」是指既無我、人、眾生,也沒有他們在時間中的活動過程。如果對於空間的現象和時間的過程,都能心無罣礙,便是解脫自在的境界。
(四)徹底放下,從頭提起
放下成敗得失,然後念念新生,從頭提起。我們在勸勉進入禪修生活的新人時,常常會提醒他們要「大死一番」,便是徹頭徹尾地放下自己的一切心理執著,才好重新開始作為一個盡責任、盡本分的修行人。換言之,若要改頭換面,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智者,必須先要放下自以為是的自我,才能尊重他人,關懷他人。人在世間,只有身分和立場,責任及義務,並沒有特定不變的自我。責任是指著你的身分和立場而言,有許多非做不可的事,否則,便是不負責任。義務則是除了責任之外,仍可依你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做額外的事,以幫助別人。
(五)放鬆身心,提起正念
最近有一對年輕夫婦來探望我,我問候他們的近況時,太太便表示她的先生最近由於修行太猛,導致身體不太舒服。其實,禪修的基本要求,就是放鬆身心,如因求好心切而造成身心緊張,就容易發生身心的毛病。不過,若要放鬆身心,必先試著把成敗得失的念頭放下,若有只顧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才能輕輕鬆鬆地練習禪修的方法。不斷地把注意放在方法上,便是正念相繼,時時不離所用的方法,便是時時不離正念。類似的心理狀況,也可用於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一面保持身心愉快,一面保持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