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世界》- 提起與放下 (四) 提放自在

0
點擊 792
發表於 2018-12-26 15:09:14

《禪的世界》- 提起與放下 (四) 提放自在

轉貼自:聖嚴法師–法鼓全集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提起與放下

四、提放自在

有提有放的是普通人及修行人;提放自在的則是大成就者,甚至是聖者或大菩薩了。現在用四點來說明:

(一)因果循環的信念必須提起,因緣聚散的現實必須放下

相信因果,我們便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因為種因雖不一定得果,有果則肯定有因。用我們的身心每做一件事,便會相對地獲得某種程度的反應,不論是直接反應或間接反應,或者對外界沒有發現反應,對自我的身心也會產生反應,那便是因果的延續性,以及連鎖性和循環性。

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一切人、事及物,都是因緣聚散的現象。因緣聚則有種種現象凸顯、延續;因緣散則使現實環境變遷、消失。世事變幻,風雲莫測,起滅無常,出沒不定,因此,我們毋須對現實的環境看得太實在、太認真。從因果看是有的,從因緣看是空的。由於有因有果,所以要負責任盡義務;由於因緣是空,所以失敗不必傷心,成功毋須驕傲。

(二)因有慈悲心,所以提得起;因有智慧心,故能放得下

慈悲心是以一切眾生為救苦救難的對象,以至一肩承擔一切眾生的苦難。智慧心是從不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也不在乎眾生會不會感恩圖報。

我曾有極少數學生及弟子,或隨我學佛學,或跟我修禪修,數年後離開我,並且到處批評我。幾年後,有的倦鳥知返巢,有的一去不回頭。有人問我的感受如何?感想如何?我說我只知道盡心盡力把師父做好,把老師做好,至於弟子及學生的動作,是他們自己的事。作為師父與老師的我,雖然不得不面對不仁不義的學生及弟子,我可不能沒有智慧,去做一個沒有慈悲的長輩。

(三)因果不可思議,因緣不可思議,當提即提,當放即放

很多人無法瞭解因果與因緣,不瞭解為何有些人時常獲得照顧,有些人卻總得不到照顧。有時候,當你準備照顧某人,他卻已經離開;相對地,有些人雖然你從未預料到要照顧他,他卻適時出現在你面前。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因果及因緣所致。

在臺灣有一位男居士,期望我能為他舉行皈依三寶的儀式,前後等待了三年時間,總是因為我們相遇的時間不恰當,地方不合適,因果未到時,因緣不成熟,迄今仍無法使他達成願望。

(四)眾生的業報不可思議,諸佛的悲智不可思議──提放自在

眾生的業報與諸佛的悲智難以想像。能否獲得救濟,一切都得看因緣是否具足。諸佛以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一切眾生,沒有特定的被度對象。例如:地藏菩薩曾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將所有的眾生均看成是他要度的對象,卻有許多眾生並不領情,並未打算要讓地藏菩薩來度,地藏菩薩卻永遠很有耐心,永遠在度眾生,所以他是「提得自在」。

曾有一位先生,我一再勸他早日學佛,他卻應道:「不急啦!現在的我還不想學佛,反正你們有一位地藏菩薩,總有一天會來度我。」事實上,地藏菩薩當然會等待此人,不過此人若不早日求度,仍然由於業力而處身於煩惱的苦海之中,毫不輕鬆。地藏菩薩則是以願力度眾生,雖然同樣是處身於三界的火宅,卻是自由自在,千萬不要誤解。

《華嚴經》內提到:「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意思是說,當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看到一切眾生都具備了佛一般的智慧、福報。在佛眼所見的眾生都跟佛相等,因此對佛而言,並沒有眾生可度。但是,這並不等於放棄眾生、不再度眾生。所以《金剛經》中便說:「滅度一切眾生已,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說明了在眾生的立場,尚需佛度,不過佛度眾生乃至度盡之際,終不以為佛已度了眾生。既不抱著一種救世者的心態來度眾生,也不執著這廣度眾生是做的什麼功德。所以,在度了一切眾生後,也沒有認為自己在度眾生,或有任何一眾生被他度了,這便是「放得自在」。徹底放下,但又全部提起。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01 13: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