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道安(漂萍傳燈)
轉貼自:www.lianhua33.com
道安
(漂萍傳燈)
公元314年,後趙都城襄國(河北邢台)大饑,據載谷二升值銀一斤,肉一斤值銀一兩,懷金玉而餓死者無數,屍體枕籍路上。 就在離此不遠的常山扶柳(河北冀縣),一個奇醜的生命又來人世經歷劫難——這便是高僧釋道安。
道安出生不久,父母便在天災人禍的衝擊下離開人世,由表兄孫氏代為撫養。 十二歲時,道安出家了,除此以外他別無生路。 剛來寺院,老師見他面貌醜陋,沒把他當一回事,讓他在田間勞役。 三年間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耘,播種,收割,勤勤懇懇,毫無怨色,於齋戒毫無缺漏。 一天,他向老師求經,老師給他《辯意經》一卷,他帶到田間,歇息時便讀一讀。 傍晚回寺,還給老師,又求別的。
“這一本還沒看,怎麼又來要?”老師不高興。
“都已記熟了。”道安的眼光沉靜如水,他不會說誑的,老師暗自點頭,便又給他一卷《成具光明經》。 傍晚道安又來還經。 老師暗暗一驚,便讓他背誦,結果一字不差。 此後這個田間勞作的小沙彌便能安靜地於青燈之下手捧經卷閱讀了。 老師還對他特加照顧,私下為他講解。 一轉眼道安二十歲了。 受戒之後,老師看出他的才具非自己所能陶鑄,便讓他姿意遊學,從此,在戰亂此起彼伏的中原,便多了一位奔波不止的僧人。
道安來到鄴城(河北臨漳),入中寺,拜佛圖澄為師。 此時佛圖澄已是年過百歲的老人,一見他便嗟嘆不止,終日與他談論。 眾弟子見這個新來的醜和尚這樣受老師看重,心裡自然不舒服,對他冷言冷語,佛圖澄聞知,當下訓斥道:“此人見識深遠,與你們不是一類!”佛圖澄講經後,常令道安複述大意,眾人本來就對他不屑一顧,這下更被激怒了,紛紛說:“下次講經,非難死這個黑小子不可!”等道安再講,疑難紛起,道安不急不慌輕而易舉地便使眾人啞口無言,佛圖澄面含微笑靜聽。 當時有人傳言:“漆道人,驚四鄰。”
道安在佛圖澄身邊學習小乘佛法,也研讀大乘般若學,毫無鬆懈,不知不覺過了十幾年。 348年,佛圖澄去世,道安痛失良師。 第二年石虎死,石氏兄弟開始自相殘殺,昏慘慘的天空充滿血腥氣息,道安知道,國運將危,他避難到濩澤(山西陽城)。
在濩澤,他獨自鑽研,在遠離塵囂的山林中勇猛精進。 隨後,竺法汰、支曇講開始講解《陰持入經》,道安從他們受業獲益非淺。 351年,道安與竺法汰北上雁門飛龍山(山西渾源),與已在那裡的僧光、道護等人相見,十分歡喜,便一起探討思索。 其後,道安來到恆山,建立寺院,收納門徒。 道安的名聲開始傳開,一時間隨他受法的人佔了河北的一半——自然這不用吃驚,因為經過幾十年不斷的殺戮,這一帶人口已很是稀少,有的縣不滿百戶。 這些零餘者或許是抱著不願再做刀下鬼,或既使做鬼也早得超度的念頭才皈依佛門的。 武邑太守盧歆,聽說他道業高深,苦苦邀請,道安不得不下山講經,這樣一來從者更多。
不久,他又回到鄴城。 那時石氏已滅,他望著斷瓦殘垣,不禁感憾萬千:“當今世道,旱災蝗災不斷,賊寇四處橫行,欲弘法傳教,真是難上加難,聚在一起不能立腳,分散開又無法施行教化,哎,且走且看吧!”他率徒眾西到牽口山,不久又入王屋、女休山。 這年冬,前燕佔領鄴城。 道安見仍無法立足,便渡過黃河去投奔陸渾山,他們棲息山中,吃山果,飲山泉,潛心修習。 誰知好景不長,前燕慕容俊前來逼迫,道安便決定脫離北方,投奔晉地的襄陽。
一支不算小的僧人隊伍,默默地出發了,但在兵慌馬亂的環境中,如此多的人走如此遠的路,談何容易? 走到新野時,他不得不停下來,另想對策。 最後,終於對徒眾講道:
“如今遭逢凶災之年,不依靠國主,則法事難以立足。……佛法教化,也應廣布。”
眾人早已預感到什麼,齊聲說:“聽法師吩咐。”
“如今我們不得不暫時分開。法汰,你去揚州,那裡多有君子,好尚風流,正和你的性情。法和,你去益州(在四川),那里山川秀美,足可以修心養性。……此後天涯海角,你們各自珍重吧。”道安平靜地說。
每個人肩上的責任似乎突然加重了。 法汰法和率人走了,很快便被荊雜草遮住了身影。 道安帶著弟子慧遠等四百餘人前行。 夜幕來臨,這些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有村有店恐怕也不敢接納這麼多人),只得繼續走。 很快暴風雨便沒頭沒腦地肆虐起來,這下他們就能乘著閃電的亮光前行了。 迷茫中,眾人終於望見一點昏黃的燈光,道安走到房外,四下一望,便喊道:“林百升,快開門。”主人聽見有人叫自己,趕忙開門,一看是削髮僧人,並不認得,心下一驚以為遇見神人,趕忙請進屋內,好生款待。 又向前行,徒弟中有人問:
“師父與主人好像認識。”
“我哪裡會認得他。”
“那師父怎麼能叫出……”
“噢,你看他家門前有兩根馬樁,中間懸一馬篼,雙木為林,篼可容百升,他怎麼不會叫林百升呢?”
“原來如此。”徒弟滿意了:身處如此險惡的境地,師父仍在冷靜地用智慧觀照一切,從佛法大業到一草一木,而沒有如我似的焦慮不堪,此行弘法,定不會虛化。
襄陽是晉的軍事重鎮。 道安立足一穩,便開始著力於講經。 但慢慢他發現,舊譯由於年代已久,錯譯誤譯比比皆是,以致使深奧的經義隱沒不通,每到講解,只能知其大意,有時甚至只能原封念一下。 當初在北方整天東奔西走,無暇顧及,現在應該動手整理了。 他開始重讀經典,鉤沉發凡,探求幽微的妙旨,疏通艱澀的文辭,釋疑解難,共注經二十二卷,有《船若道行》、《密跡》、《安般》等等,自他開始,諸經意義才日漸明晰。 此外,自漢至晉,譯經很多,但傳經人的名字尚無人著錄,結果後人便弄不准各經傳來的年代。 道安有感於此,便匯集諸經名目,標明傳譯者,註明新舊,撰成《經錄》,這在中國還是首例,雖已失傳,但為後人開了先河,從此眾經的來龍去脈便有跡可尋。
道安的聲名日隆,四方學士,競相前去拜他為師。 征西將軍桓朗子正鎮守江陵,邀他前去暫住,朱序出鎮襄陽,又將他請回去,與他交遊頗深。 朱序每每感嘆:“安法師真是學道的渡口,明理的橋樑,陶冶人的作坊!”道安有感於白馬寺地方狹小,便又建新寺,取名檀溪,巨富之家,無不給以贊助,於是建成五層寶塔,四百間房。 涼州刺史送來一萬斤銅,打算做承露盤用,但盤已做好,便改鑄銅像。 道安大願已成,感嘆道:“立刻死掉也無遺憾了。那時北方的前秦已日漸強大,秦主苻堅素仰道安為人,見他造寺,也派人送來外國金箔倚像、金座像結珠彌勒像、金縷繡像、織成像各一尊。每一舉行法會,眾人齊集,都羅列眾像佈置幢幡,珠珮交相輝映,香煙四處瀰漫,僧俗無不肅然起敬。
天災人禍使生存越來越艱難,投身佛門者也越來越多,這便給管理帶來了問題。 當時漢地戒律不全,道安便參照已有的規範,制定出新的僧尼規範,包括講經說法的儀式與方法、晝夜六時的修行吃住規則、每半月一次的說戒懺悔儀式、夏安居期滿之日的檢舉懺悔集會儀式。 戒律一出,天下寺院便紛紛採納,直到鳩摩羅什來華譯出完備的律藏,才漸漸被放棄。 但尚有一件一直被後世尊為定則的,便是他統一了僧人的姓氏。 當時的僧人出家後, 都依老師的姓,如“竺”、“支”、“曇”等,紛雜無比,道安以為,佛門中再無比釋迦尊貴的,便決定以“釋”作為僧人的統一姓氏。 後來《增一阿含經》譯出,裡面果然說河流入海,河便不復存在,四姓為僧,都稱為釋種,這樣一來,道安的規定便流傳下來。 這一件事看起來無關緊要,實際上他對增強僧人間的凝聚力與認同感極為有益。
襄陽有位名士習鑿齒,機鋒才辯壓倒當世,很早便知道道安的名聲。 道安南來前,他便致書通好,進行邀請。 道安來後,他抽身俗務,前來拜望。 當時道安正與徒眾進食,眾人見他進來,趕忙放下食缽,恭立迎接,只有釋道安持缽進食,並不理採。 習不愧為名士,從容落座,說道:
“四海習鑿齒。”出口不凡。
“彌天釋道安。”機鋒更健。
“四海習鑿齒,故故來看爾。”咄咄逼人。
“彌天釋道安,無暇得相看。”從容不迫。
“頭有缽上色,缽無頭上毛。”近乎技窮。
“面上匙上色,匙無面上坳。”以牙還牙。
“大鵬從南來,眾鳥皆戢翼,何物凍老鴟,腩腩低頭食?”老羞成怒。
“微風入幽谷,安能動大材,猛虎當道食,不覺蚤虻來。”游刃有餘。
習鑿齒再無話說。 見面禮畢,兩人才開始談學論道,從此便時常往還,成為至交。
習後來寫信給大臣謝安:“來這裡見到釋道安,確實遠勝諸人,非同尋常。師徒數百人,持齋講經,孜孜不倦。沒有變化奇特的法術來惑常人的耳目,沒有重威大勢來迫使參差不齊的群小就範,但師徒態度嚴肅,相互尊重,濟濟一堂,秩序井然,此種情形從來沒見過。此人心懷玄理,博覽群書,內外經典,大略都已讀遍,陰陽數術,十分通曉,佛經妙義,更不在話下。真遺憾足下不能與之相見,他也常說願與足下一敘。”由此可見道安日常生活的一斑。
高平人郗超派人送來一千斛米,寫了很長的信,表達殷勤之意。 道安的復信十分簡單:“損米。更覺出有待於外物的煩惱。”
道安在襄陽,一住便是十五年。 他每年講兩遍《放光波若》,從不缺失。 晉孝武帝聞其風範,十分欽佩,派使者慰問,並下詔書:“安法師器識寬宏通達,為入風神俊朗,身居佛門,訓化俗眾,業績顯著,不只規範當今,也將陶冶來世,奉給一同王公,資財由所地方出。這樣一來,道安生活更加穩定,他不必再為衣食住行虛耗心力時日了。
但不穩定的一天終於又來了。
苻堅逐漸統一北方後,便思治理。 他常說,西域有鳩摩羅什,襄陽有釋道安,都是神器,應讓他們來輔佐我。 ”於是,公元378年,苻堅派長樂公苻丕圍攻襄陽。道安見刀兵將近,便想率徒眾遠走,朱序卻決不放過。無奈,道安又一次分張徒眾。城裡人在等待中煎熬了一年,襄陽淪陷了,朱序也被俘。苻堅聞知消息,對僕射極翼哈哈大笑:
“朕以十萬之師攻打襄陽,只得到一個半人。
“是誰呢?臣猜測一個定是朱序。”
“不不,與朱序無關。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耳!”
383年,苻堅又派呂光征討龜茲諸國,去取另一個神器鳩摩羅什。 道安極力贊成:羅什學識廣博,來後自己正可與之共探玄理。 羅什在西域,也早知道安的風範,認為是東方聖人,時常遙相禮拜。 可惜的是,山川阻隔,兵慌馬亂,當羅什剛到涼州時,道安已到另一個世界,羅什來長安,則是十六年以後的事了。 二人如長庚與啟明,永不得相見。
道安在長安,住在五重寺中,有徒眾數千名,隨他弘揚大法。 他組織外國僧人伽提婆、曇摩難提、僧伽跋澄諸人,譯出經典百萬餘言。 他又常和法和審定音韻文字,詳細考核修辭意旨,新譯經典,由此得以訂正。 他仍為諸經做注,但也擔心不合於佛的意旨,便發誓道:“若所說的於理不遠,願現瑞相。”不久就夢見白髮長眉的梵僧對他說:“君所注經典,於理無誤。我不能入涅槃境界,住在西域,當助你弘通經義,可時時為我設食。”道安醒來,便為其設食,從不間斷。 ——後來《十誦律》傳到,慧遠才知道師父夢見的是賓頭盧。
道安讀書文博,善作文章。 長安城中,為詩作賦的衣冠子弟,都前來依附。 諸人一有重大疑惑,便來請教。 藍田出土一口大鼎,可容二十七斛邊上有篆文銘記,無人能識,道安一見便說:“這是古篆書:魯襄公所鑄。”又用隸書寫出。 有人在集市賣一隻結構奇特複雜的容器,苻堅親自問他,他說:“這是王莽改制,用以統一全國度量的。”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京兆一帶傳言:“學不師安,義不中難。”
亂世終歸是亂世。 本來苻堅已將後趙造成的混亂局面收拾得不錯,境內百姓富足殷實,四方安定,而疆域也相當廣大,東到海邊,北連大漠,南與東晉隔江而望,西接龜茲,只有建康一隅尚未征服。 苻堅對此很是耿耿於懷,他每每對僕臣說,平定江東,以晉帝為僕射,以謝安為侍中。 苻堅弟弟平陽公融、朝臣石越原紹都極力反對,這些人還舉出名臣王猛臨終“不要圖謀晉地”的告誡來勸他,他十分厭煩,說道:“朕奉天承運,討伐殘餘,軍兵百萬,將馬鞭投在長江能截斷水流,有何不可?不必多言!”眾人陷入絕望之中。 猛然,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人:道安。 數年來他們發現,苻堅對道安越來越尊重,甚至有一次,苻堅出遊東苑,命道安與他同輦,僕射權翼勸諫:“臣以為天子御駕,只能由侍中陪乘,道安形貌醜陋,下賤之人,怎能這樣做呢?”苻堅頓時勃然大怒:“安公道德世人所尊,朕的天下與之相比,也不值什麼,讓他同乘車輦,這種榮耀比其德行差遠了!你不要說,快扶安公登輦去!”這件事傳聞甚廣。 想到此,眾人便去求道安。
“皇上將用兵東南,上人為何不能替蒼生說句話呢?”
“貧僧方外之人,不宜干預國事吧?”
“上人不必過謙,……出黎民於水火,現在全看您一人了。”
“好吧,我去試一試,不過貧僧人微言輕,諸公要有所準備。”道安心事重重,策杖而去,他身後等待的諸人更是忐忑不安。
苻堅一見道安,開口便道:
“朕將與公南游吳越,巡遊各地,到會稽去看一看海,你以為怎麼樣呢?”輕鬆自在如同真的計劃一次出遊。
“陛下所說自然不錯。但陛下應天命而治,有八州的朝貢,居於中心而制御四海,正應當保養精神,無思無為,與堯舜之德一爭高低。現在卻以百萬之師,去求東南一隅下等土地,豈不有損於天道嗎?而且那一帶地勢低窪,瘴氣逼人,當初舜禹遊而不反,秦始皇去而不歸,貧道以為此次也不宜出行。開陽公是國戚,石越為重臣兩人勸諫尚遭拒絕,貧道輕賤之人,說出來陛下也不會聽,只是陛下待我隆厚,不能不略表赤誠。”話說得相當小心。
苻堅沒想到他會說這麼一套,心下稍有不快,自然不會形之於色:
“朕這樣做,並非因為現在土地不廣,民不足治,只不過恐怕怠慢天心,來明確一下大運所在罷了。順應天時而動兵,載在典籍,若如諸公所說,則帝王就不必省視四方以行教化了。苻堅理直氣壯。
“陛下若定要親征,可先到洛陽,顯示軍威,養精蓄銳,傳檄江南,若其不從,再動兵不遲。”道安只得告退,他明白苻堅的心理——成為唯一的君王,一切都在自己腳下朝拜,這種心理隨實力的鞏固與日俱增,沒有誰能止住他重新將國家拖向深淵。
公元383年8月,苻堅讓平陽公率25萬兵馬為先鋒,他自己親率六十萬,向南殺來,晉派謝石、謝玄抵抗,結果苻堅一敗塗地,弄得草木皆兵,他自己隻身逃遁,到洛陽時,才收得殘兵十萬。 這便是著名的淝水之戰。 自此前秦元氣大傷,苻堅再後悔為時已晚。
道安聞訊只能搖頭嘆息,多少生靈又化作枯骨! 他不由得對人說:“世事如此,禍患將來,我該去了。”他似乎有些絕望了,忽而水災,忽而旱災,忽而蝗災,東晉、後趙、成漢、前趙、前燕、後燕、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前秦……沒有一片淨土,沒有一時安寧,此種境況在他生前已開始,在他死後仍將繼續。 他常與弟子法遇等立誓,願生兜率天。 那裡為彌勒所居,充滿光明……
公元385年正月27日,忽然有一異僧來寺內寄住。 此人形貌十分的凡庸平常,因寺房狹窄,便讓他住在講堂。 一夜,維那值班護殿,見他從窗縫中出入,急忙告訴道安。 道安趕來,施禮問道:
“上人來此,有什麼要做的嗎?”
“正為你而來。”
貧道自思罪孽深重,恐怕不好得到解脫吧? ”
“很可以超度,但需重浴聖僧(寺內供奉的主佛像,此指彌勒),願望才能得以實現。”醜僧說完,便為他指點浴法。
“ 敢問主人,貧僧來生住在何處?”
“隨我來。”
眾人隨他來到院中,異僧朝天的西北虛拔一下,便見雲彩散開,兜率天妙境盡在眼前。 再一轉身,異僧忽然不見了。
道安置辦浴具,有數十名不同尋常的小兒,來寺內遊戲。 聖像經他一浴,靈光奪目。 2月8日,他忽然對眾人說:“我要去了。”齋戒完畢,他便無疾而終,離開了這個充滿喧囂與騷動的世界。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