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法禎(譯經巨擘 佛門才子)
轉貼自:www.lianhua33.com
法禎(譯經巨擘 佛門才子)
法禎,字蒙隱,號雪礀,俗姓蔣。他的先祖是定陶人,家世顯赫。宋靖康年間,為躲避金兵南侵之禍,舉家遷至壽春,從此就在那裡住了下來。他的父親蔣德性,擔任軍職,領兵攻取襄陽,因戰功而封濟陰侯。
法禎從小熟讀詩書,精通聲律,博學多才,本當致意宦途,搏取功名。然而,他從小體弱多病,特別是每次病一發作,就幾乎死去,精通相術的人都說他是早夭之相。他的父母為保其性命,只好忍痛讓他出家,以求佛祖保佑。
法禎本性聰穎,蕙心紈質,年僅十七歲,已略通佛經大旨,逐漸播其聲望。不久,來到京城,在眾多王公貴族府中開壇說法,聲名日盛。西元1316年,元仁宗親自下旨,讓他主持慶壽寺,後來又主持易州的興國寺。
法禎知識廣博,文筆尤佳,仁宗任命他翻譯《菩提行釋論》二十七卷,西夏僧人慧澄所譯佛經,全由法禎推敲潤色,無不精審;皇宮寶雲殿中所列高僧八十八人之像,亦均由法禎作傳,用金字書寫其旁。
元仁宗皇慶年間,開科取士,蒙古人,色目人亦行三場科考的制度,朱熹的學說慢慢興旺起來,認為佛教是虛妄的東西。仁宗為了抵制朱熹的學說,詔令法禎等三人,翻譯《天覺護法論》。英宗即位,準備重印《大藏經》,但原版頗多訛誤,於是征選天下名僧六十人,由法禎等三人為總督,對《大藏經》加以校對勘定,印行於世。
法禎在當時的地位和名望越來越高,英宗至治到泰定帝泰定的數年間,天下佛教有什麼大事,法禎必定親自參預。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法禎奉旨重譯佛經,元順帝接見他時,用漢語稱他的號,禮遇之隆,天下僅有。
同年,有儒生張琅、王溥上書,列舉佛教弊端,達數十條之多,朝廷信其說,準備制訂公文,下達州府,對佛教加以限制。法禎聽說後,馬上上書反駁,朝廷限制佛教的文書也就沒有下達。後來,江西的儒學官塗以義,又向朝廷上書,洋洋數千言,要求朝廷盡毀天下寺觀,勒令天下僧尼、道士全部還俗,所有寺廟、道觀的財產一律收歸官府。法禎又呈上奏章,陳說厲害,消弭了佛、道二教的一場大浩劫。
法禎從開堂講法以來,四十餘年間,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順帝六朝,深受各代皇帝器重,每當皇室有盛大的講法活動,總是以法禎為主講;那些王公大臣,無不望塵而敬。法禎的碑誌詩文,幾乎遍及海內。他思維敏捷,記憶力強,經書過目成誦。對於佛教的性相教義,禪學密乘,乃至於孔孟莊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他的文章,精緻高雅,氣勢充沛,從不蹈襲前人,而是獨出機抒,自成風格。
法禎為人心胸開闊豁達,自從主持天下佛事以來,賞罰分明,從未驕人傲人、怒人怨人。他性格開朗,與人為善,待人真誠。見人行善事,往往欣然褒獎;見不善之事。則苦心規勸。他研讀佛經孜孜不倦,《華嚴大疏》讀了五遍,《大藏經》讀了兩遍,年老時依然自強不息,誦經日勤。
法禎主持潭柘寺時,修茸殿宇,廣建精舍,自己捐資一萬三千五百貫,又集資四千四百餘貫,因而使潭柘寺煥然一新。同時,法禎還為寺院積貯糧食,安定僧眾,令人感佩。
法禎的文稿大多散佚,未曾刊出。進士葛天麟,曾撰寫法禎的生平事蹟,刻在石碑之上,現在也不知其下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