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5
點擊 598
發表於 2024-06-11 15:33:40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布殊 2018.09.21

《金剛經》最重要的內涵是破眾生的「相」。這個破相並不是臉或身體外露部分的破損,也不是指毀容,是指破心上的相,去除眾生心裡的執著。什麼是相呢?心裡所思、所想、所牽掛、所憂慮、所煩惱、所系附的那些都是相。

怎樣算是執著呢?很簡單,去熱鬧的街頭走一圈、和朋友去KTV、出國旅遊,回到家後,還在回憶遇到奇怪的人、誰唱的好不好、遊覽處的異國風味,就代表心還掛在那裡。反之,好像什麼都不記得了,那就是不執著。這如同工作了一整天後,問你今天做了什麼,感覺好像沒做什麼,想也想不起來,空空如也。會有這種情形,表示當下進入了「離執禪定」(三昧),所以不落印象、不落心相。若日日如此,到生命的終點,一直保持心無牽掛的狀態,必定能成就。打坐能幫助你入禪定,可是你坐在那裡萬念紛飛,千處掛礙,怎麼入禪定呢?隨他(她、它)去,來了!去了!都是空。如你能這樣思惟,這一生就可以過得快樂,沒有牽掛,沒有憂慮,好像活在天堂裡,否則你還沒往生,就活得像在地獄裡一樣。

唐朝龐蘊居士說:「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蕅益大師也在《金剛經破空論》中強調外境所現的人、事、物是滅不掉的,重點不在「除外境」,不是非要有好的外境才能修行。我們總有太多藉口,等兩天忙完了再打坐、等把事情處理完了再修行,一直都在等,修行就擱在那裡。所以修行和外境有什麼關係呢?若心亂如麻,就算到深山古剎去修行,心還是靜不下來。唯有心空無物,才能安住,達到陶淵明「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境界。

剛學佛要儘量避免生氣、動情緒或情欲,因為你還不明白什麼是禪定,必須入了離執禪定,感受過心無掛礙的三眛後,才能體會為什麼生氣可以不會妨礙你,但沒入離執禪定前是做不到的,因為還沒破「相」,所以,要時時提醒自己,生氣了趕快讓它過去,發牢騷了,想想正面的好事,實在忍不住了,就向山谷吼兩聲,那個生氣的勢就沒了。真正入三昧的人,擁有平常心,在任何時候用的都是中道,以真實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沒有妄想,沒有幻想,「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文章轉載自:https://ckkp.org/%E4%BD%86%E8%87%AA%E7%84%A1%E5%BF%83%E6%96%BC%E8%90%AC%E7%89%A9%EF%BC%8C%E4%BD%95%E5%A6%A8%E8%90%AC%E7%89%A9%E5%B8%B8%E5%9C%8D%E7%B9%9E/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02 0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