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七說:無私利眾,去障成佛
金剛心是慈悲心。
金剛行是應無所住。
可知覺悟關鍵繫乎一「心」。
「真」心無礙,轉迷為悟,明心見性,佛果可期;
「妄」心成障,執迷難悟,煩惱重重,苦轉不已。
當代高僧淨空法師將妄心略分「妄想」、「分別」、「執著」三類。《金剛經》的大義即在掃除妄心,去障成佛: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教導我們不要有妄想;「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是教導我們不要有分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教導我們不要有執著。少一分妄心,多一分真心,這也是修行路上最重要也最不簡單的功課。
要長持去妄存真的信念,最好的方法就是發下無私利眾的大心。如果心心念念都是為了大眾的利益,沒有半絲半毫謀求一己的好處,哪裡會有妄想、分別、執著?
昔時,佛陀還是修忍辱的修行者,歌利王故意施以凌遲,考驗佛陀的修行功夫。雖然一片肉一片肉被割下了,佛陀還是沒有一絲怨念,甚至還發願「如果成佛,第一個先渡歌利王。」如此忍辱!如此慈悲!教人十足讚嘆!
佛陀怎麼做到的?如果稍生一點點妄心,不只壞了自己的修行,更別說有機會渡化歌利王了。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佛陀真真切切做到了「無私利眾」!
一心利眾,就能無私;無私就能化解分別;沒有分別就能放下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就能泯除妄想。妄心消除了,真心湧現了,真心就無礙,無礙便成佛。
「無私利眾,去障成佛」這是《金剛經》的大義,也是所有修行者恆久堅持的精進資糧。
《金剛經》第八說:不執文字的智慧與考驗
有很多人讀《金剛經》的理由和有很多人不讀《金剛經》的理由是一樣的:「妙不可言的文字安排:非~,是名~」
列舉如下:
「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果讀《金剛經》只是研究文字的邏輯,卻不學習其中真義,那是非常可惜的;如果不讀《金剛經》只是因為覺得饒舌,同樣非常可惜。
其實世尊如此說法,有著很大的慈悲。多數人在生活中往往習慣「有」或「沒有」,最後不知不覺就落入「執著」的迷障了,其實執於「有」或執於「沒有」都不是正確的。
為什麼?因為「無常」。
有句話說得好:「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比如說桌上擺了個杯子,這一刻可能裝滿了水,下一刻也許什麼都沒有;或者現在裝得是蘋果汁,待會盛得是熱咖啡。那麼杯子裡到底是「有」?還是「沒有」?
為什麼「無常」?因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曾經聽過這麼個比喻:人生是一段經過許多車站的旅程。每到一個站就有人走進你的生命,同時也有人離開你的生命。你從來不知道誰會走進自己的生命,因為這段相聚之緣可能結於五百年之前;也無從得知誰會在何時離開自己的生命,因為每一次相聚各有緣深緣淺。
「聚散有時,人生無常」這就是世間的真相,執著又有甚麼用?所以《金剛經》教我們通通放下,這些「非~,是名~」的語句安排正啟示著「不執文字的真實智慧」。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說明:實相就是本來具足的清淨,只有不執著世間的花花表相,才能恢復本具的清淨。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說明:心不動念就沒有分別,為了分別而動了心,反而會落入分別相。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說明:諸法萬相都是因緣和合,大眾應有此認識,隨時保持內在清淨,不隨表相浮沉。
由上引數例可知世尊演說《金剛經》就是為了讓大眾明瞭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如何在變動不居的世界精進提升亦是《金剛經》的核心意義。簡單來說,可以歸為八字:
「內不動念,外圓諸緣」
「內不動念」:保持本具清淨,不因外在境界生起妄心。不起妄心,即保真心,就能恢復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
「外圓諸緣」:各種遭遇皆有因緣,善緣也好,惡緣也罷,提醒自己常養「慈悲心」,念念無私利眾,讓每一段緣分都能終於圓滿。
「修行」不是坐談而已,而是能平和地面對生活的各種境遇,窮通好壞都不會影響內在的安定,接著學習以積極、正向的方式對待所有人事物。就如一泓淨水,雲來有影,雲去無痕,凡事清清楚楚,沒有絲毫罣礙。這就是《金剛經》的精神,也是「明心見性」的要義。
《金剛經》法句探索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沒有目標,就無法前進!
學佛亦然,如果不明白為什麼學佛?學佛又是為了什麼?最後可能東奔西走,徒勞無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漢譯「無上正等正覺」,簡單來說就是「清淨自性」。清淨自性不是向誰求來的,也不是誰給得起的,而是每個人本來就有的,可惜受到層層染污,讓大眾把假的當真了,又把真苦當成享樂。
學佛的目標就是「恢復清淨自性」。去了一分染污,就多了一分清淨;清淨的心就是沒有妄念的真心,即便身處濁泥,依舊是不染纖塵的白蓮。白蓮清淨自無瑕,更綻清香與世人。
為什麼學佛?恢復清淨,邁向成佛之道。
學佛為什麼?找回自我,幫助大眾解脫。
真要學佛,其實不難,就先從當個「善人」做起。學佛人要先做好的就是〈淨業三福〉: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更簡單地就是時時記住: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應住的是真心,降伏的是妄心。真心出來了,妄心就下去了;妄心下去了,真心就出來了,二者並輔並進,一揚一抑,漸漸道長魔消,清淨自然現前。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正是《金剛經》所要教導大眾的「成佛之道」,更是所有學佛人無時無刻應該惕警的!
《金剛經》法句探索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降妄顯真」是成佛之路,發心不容易,持恆更不簡單。誠如「四弘誓願」所示:「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想要徹底降伏妄心,常住真心,就要勇敢持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己精進,才有渡眾資糧;無私利眾,才是真正慈悲。我們知道自己迷了,所以努力化迷為悟;看到別人迷了,也該伸出援手,導引迷途返正,大家都能覺悟了,都願意生起「自渡渡他」的大心,就是真學佛,就真有機會成佛。
何謂「無餘涅槃」?何謂「滅度」?
「無餘」就是「沒有煩惱習氣」。「涅槃」就是「圓滿清淨」。「滅」諸煩惱,「度」脫生死,除一切障,成一切德。所以「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就是幫助眾生「恢復本來清淨,成就無上佛道」。
如何「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
誠勸眾生信佛,除障積德,清淨成佛。
誠勸眾生學佛,拔眾生苦,與眾生樂。
誠勸眾生行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誠勸眾生明瞭「因果不昧」、「隨順因緣」,不為世間萬相迷惑。
誠勸眾生勉力「親近明師」、「勤讀經典」,精進不懈修福修慧。
殷殷勸說,無怨無尤,多一佛種,少一凡夫。渡人出迷,莫大功德。
何謂「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眾生萬類,佛性則一,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佛是已悟眾生,眾生是待悟之佛。覺悟了,不迷了,一切等無分別,哪裡還有眾生呢?
再者,欲成佛果,必修六度萬行。六度以布施為先,「布施」即「協助眾生離苦得樂」,根本目的則為──「引入成佛」。最為殊勝的布施就是做到「三輪體空」:施空、受空、施物空。更白話地說:不要執著誰布施、不要執著布施誰、不要執著以何布施。不要執著,就能放下,放下就沒有煩惱。所以布施一定要保持清淨心,絕不貪想又渡了誰?又渡了幾個人?因為一念生貪,眾魔紛至!
「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二句話就是啟示大眾:
眾生皆是佛,生佛本不二,一迷一覺悟,佛成眾生滅。
修行在於「無私渡眾」,無有絲毫驕慢之心,否則福德雖在,心已染污,離成佛之道恐將漸行漸遠。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菩薩自覺覺他,無私利眾,持善布施,無不能捨。捨去名聞利養,亦捨去貪嗔痴迷,能捨、願捨,最終捨去執著。不再執著,就無妄想、分別,所謂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世間萬相全都捨盡無餘。了無罣礙,清淨現前,是為菩薩修行之大義。
《金剛經》法句探索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成佛大道離相布施
「布施」是六度萬行的總要,也是修行成就的資糧。布施可略分為三:
財施:布施生活資源,利益眾生免飢寒苦。
法施:布施生命智慧,利益眾生轉迷為悟。
無畏施:布施正向能量,利益眾生無有恐怖。
於外,布施解眾生之苦,與眾生喜樂。
於內,布施化貪愛之心,去執著之迷。
最圓滿的布施莫過於「離相布施」,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世間萬相,心中沒有半絲牽掛施空、受空、施物空。「完完全全都是出自真誠,實實在在沒有半點妄求」,這就是菩薩的廣大心量,這就是佛教導大眾的正知正見。
布施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是,無量諸善亦復如是。
「福德不可思量」的慈悲與深意
布施是福田種子,成佛根源。布施愈真誠,心量愈寬廣,福報就愈殊勝。
世尊開示:「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有其無盡慈悲與深意。
因果不昧,不執善惡
布施得福: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大心菩薩行布施以修清淨,未曾計較回報。不過對於未發心或初發心的大眾來說,持善布施多少是為了求得福報。雖然「有所求」就「有所障」,不過「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所以世尊苦心勸說行善得福,因為這是接引眾生的第一步。
種惡因,得惡報,苦不堪忍,不勞多言;
種善因,得善報,雖是美事,尤須謹慎。
為什麼?因為「逸豫足以亡身」!受用福報,順心如意,較之身陷逆境,更易迷不自知,而有失足之恨,甚至積久功果旦夕瓦解!
業報有時,流轉無窮,執善執惡,究竟皆苦。六祖常言:「不思善,不思惡。」正是啟示大眾:「布施利眾生,善惡自隨緣。心淨莫思量,是為真修行。」
著相有漏,離相清淨
著相布施,有求可應,報盡有時,或生貪愛,得不償失;離相布施,不生他念,去執清淨,福慧俱長,不可思量。
遇事隨緣,無事掛心
《金剛經》教導「不住於相」的大智慧,「相」就是「世間種種現象」。以福德而言:貪求福德,不好,因為福來福去皆是緣,想要緊抓不放,無異抽刀斷流,只是白忙一場;否認福德,也不好,因為因果分明,行善自然得福,刻意遮眼不看,同樣落於偏執。
世事是相,福德亦是相。真正做到「不住於相」,就是「遇事隨緣,無事掛心」,只管做該做得,走該走得,不明白怎麼走,多讀經、多親近善知識,智慧自然現前,路就不會走偏。
福來了,就安心領受,以惜福之心繼續為眾生造更多的福,如此乾乾淨淨、自自在在,不單福德受用不盡,更能慢慢找回本來的清淨!
《金剛經》法句探索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釋「虛妄」
虛則不實,妄則不真。
「虛妄」是「不真實」,不是「沒有」,也不是「0」。隨緣生滅,並非恆常,故名「虛妄」。
譬如:一塊黃金,可以製成金佛像、金戒指、金茶杯、金項鍊……,不論製成何種形式,都有改變再製的一刻。現在的金戒指,未來可能成了金項鍊;現在的金項鍊,過去也許是只金茶杯。
不變的唯有本質金。
會變的則是各式各樣的形式,既然隨時而變,哪有真實可言?不過虛妄,執著何益!
昔者,寒山大士遊化人間,看見一戶人家大開婚宴,座上賓客歡歡喜喜,只有大士哭哭啼啼。人問其故,大士才占出一詩:
六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
牛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
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顛倒出輪迴,不食眾生肉。
足見大眾迷於虛妄,多行顛倒,令人感嘆!
釋「見諸相非相」
見諸相
人的痛苦、迷惑皆源於「執著」。
執著「有」,就會被五欲六塵緊縛,心隨境轉,無有安定,就像踩滾輪的黃金鼠胡踩亂踏,不過瞎忙一場;執著「無」,就如枯葉朽木,看似心如止水,實則毫無生機,白白浪費難得人身。
世間萬相雖是虛妄,卻可藉之了悟因果業緣,如果不肯用心、不願觀照,就算皓首窮經,閉關修行,恐怕仍難得力。
馬祖道一禪師認真修行,曾經整天都在蒲團打坐。南嶽懷讓禪師見狀,便撿起一塊磚頭,用力在石頭上磨了起來。打坐中的馬祖聽聞磨磚聲響,就開口問說:
「和尚磨磚作什麼?」南嶽回答:「磨磚作鏡。」馬祖淺笑:「磨磚豈能作鏡?」南嶽回應:「磨磚不能作鏡,打坐豈能成佛!」馬祖聞言,當下大悟。
所悟為何?修行在生活「看世間相,修清淨心」。
身能處世,心能出世,識遍紅塵苦,始得道心堅。
非相
《紅樓夢.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書中又言:「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了」就是「放下」,放下就自在,自在便是「好」。
功名、金銀、姣妻、兒孫都是一時之緣,終將散之無常。「無常」就是人生真相,看明白了,就曉得:「誠信因果莫造業,隨順因緣不執著。」
見得「諸相」,悟得「非相」,紅塵濁濁,與我何干。
釋「即見如來」
「如實平等」:行佛知見,全無分別,謂之「如」;
「本隱今顯」:去妄顯真,找回清淨,謂之「來」。
「即見如來」有二層涵義:
一則體悟佛意,成為真正的佛弟子;
二則找回真心,清淨成佛。
《金剛經》法句探索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身在此岸是愚妄,願修清淨登彼岸;此行多遇萬重浪,佛法為舟渡迷障。」
眾生根性各有差別,為使凡夫轉迷為悟,佛開示了三萬六千法門,企盼眾生隨順各自因緣,契入清淨自在的佛地。
有法才能行,無法行不通。「法」是開展慧命的鎖鑰,修行人對「法」宜有三階段的漸次提升。
「求法」:
求得正法才能行得正路,行得正路才能邁向清淨彼岸。判別「正法」有三個簡要的標準:
為大眾,不為個人
即「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之謂也。
「損人利己」是不可為,也是不可能的。損人是惡因,如何得善果?又今日我損人,他日人損我,冤冤相報,糾葛難了,非但無法利己,更是誤己惡業。
利人才能利己,種善因得善果本是自然,人人互利便是吉祥人間。是以「為大眾,不為個人」才是正法。
修自己,不修別人
其一、修行者不以外境動心,不論順逆喜悲,皆能明白箇中自有因緣。處順不驕慢,更知惜福;處逆無怨尤,自省精進。六祖曾言: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簡而言之,真正的修行從自己開始。
其二、修行沒有例外,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任何境界的提升,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就算佛也替不來的。從另個方面來說,如果遇著任何一個法門,可以無端賜人功德,或者加持就能解脫,多半不是正法!
求智慧,不求名利
名利有盡,智慧無窮。修行者明白名利終了,又是新一輪的糾纏;有可能利慾薰心,矇蔽了本有清淨;有可能福盡禍來,悲喜縈繞難以自持。
只有探求解脫生死的智慧才是修行的最大意義:不被煩惱綁架,身心恆保自在,還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人生價值嗎?
「修法」:
修法最要緊就是「平常心」,未得之前是平常,既得之後亦平常。高談闊論僅僅口頭功夫,好聽好說卻未必能有好成就!常言「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就是強調實修才能帶來真正的利益。
「用心生活」
生活是道場,每一種境遇都是一門功課,唯有認真面對、積極因應、勇敢放心──用心生活,即是修行。
「老實去做」
修正法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意、口、身保持清淨,隨順諸緣,不生妄心,再壞的遭遇都不會動搖修行的願心,再好的境界也不會生起驕慢的邪念,只管老老實實做好該做的事,就是實實在在的修行。
「捨法」:
「捨」不是「拋棄」,而是「不執著」。
有「捨」才有「得」,捨去執著,得到自在。修行亦如是,安於法中,無執無妄,行住坐臥皆不離於法,不執法與非法,沒有分別與對立,自然障消業解,清淨漸現。
《金剛經》法句探索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金剛經》是無量法門的成就關鍵,全經要義就是四個字:「無住生心」。
無住:
「無住」就是「不執著」。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萬相生滅有因有果,所以無法執著,執著也無用。如果勉強執著,最終只得一字「苦」。
以世間大眾來說,古今中外出了多少豪傑,別說留住嬌妻兒孫功名利祿了,就連自己的生命可曾留得!
從發心修行來談,修行是為了恢復纖塵不染的清淨心。如果還有這麼一些些、那麼一些些,不管是好,還是不好,都是需要超越的障礙。
從前有一位名叫金碧峰的高僧。皇帝送給他一個紫金,他就對紫金起了貪愛。由於他的禪定功夫已經到達無念的境界,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
一日,他的陽壽將盡,閰羅王就派了二個小鬼來找他,可是東尋西找,就是找不到。二個小鬼就去找土地公幫忙,土地公對小鬼說:「金碧峰已經入定了,你們是沒辦法找到他的。金碧峰只愛他的紫金,如果你們找到他的紫金,輕輕彈三下,他自然就會出定。」於是二個小鬼找出紫金,輕輕彈了三下。
當紫金一響,果然金碧峰出定了!他說:「是誰在碰我的紫金?」小鬼就說:「你的陽壽盡了,現在請你到閰王爺那裡報到。」金碧峰心想:「糟了!修行這麼久,還是不能了脫生死,都是貪愛紫金害的!」
接著他跟小鬼商量:「臨走之前,可以讓我摸摸最愛的紫金嗎?」小鬼敬仰金碧峰的修為,就答應他的請求。金碧峰一拿到紫金,馬上把摔個粉碎,然後,雙腿一盤,又入定去了。任二個小鬼再怎麼找,也找不到他了。最後,金碧峰留贈一詩給二個不知所措的小鬼:「若要捉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抓我金碧峰。」
可知任憑修為再高再深,只要有一絲罣礙,還是要落入生死輪迴,繼續苦轉。只有放下執著,什麼都能「捨」,才有機會「得」到清淨的佛果。
生心:
修行者不動心,不隨外境而動心;
修行者發大心,一心無私利大眾。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弘法講經之餘,花了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