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出它~你就證悟了!»
“如來藏”的意思就是佛的核心
為什麼叫藏呢?
因為它就像寶藏一樣
比如地下面有寶藏
但是上面有厚厚的土
而這個寶藏在土的深處
所以它是核心的東西
雖然寶藏從外面是看不到的
但是它隨時都在
已經很長時間了
如來的智慧就像一個寶藏
放在我們內心最深的地方
所以叫做“如來藏”
大乘佛教唯識宗把人的精神世界
分成八個不同的層次
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統稱為八識
佛教裡還有一些派別
在八識的基礎上加上“如來藏”
共稱為九識
雖然佛教裡有八識和九識兩種觀點
但兩者並不矛盾
因為前八識都是從第九識
“如來藏”當中誕生的
“如來藏”從無始以來就存在
它是最基本、最原始的
所有一切都是從“如來藏”當中產生的
它是我們所有情緒
包括阿賴耶識的基礎
除了“如來藏”以外
其它所有東西
包括我們的身體、情緒等
都是時有時無、變化無常的
只有“如來藏”是始終存在的
這個“如來藏”
不僅僅是在佛經裡講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
什麼時候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
就是當我們證悟的時候
“如來藏”的見解很重要
因為它是顯宗頂峰的見解
雖然一切法不生不滅
但不是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
而是存在一種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
這就是“如來藏”
建立“如來藏”的見解
首先要推翻六識的見解
我們的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的功能是有限的
這些功能侷限於某種範圍
一旦超出這個範圍
這些器官就無能為力了
而我們的第六意識雖然有觀察的功能
但觀察的依據也來自於眼、耳、鼻、舌
但眼、耳、鼻、舌等器官本身
不但不能看見或了知“如來藏”
就連我們平時自認為看得一清二楚的東西
其實都沒有真正分辨清楚
看個究竟
“如來藏”是存在的
但它不屬於眼耳鼻舌的範圍
我們沒有見過
沒有聽過
連它的概念都無從產生
想如實地表達更是無計可施
但是佛有辦法
辦法就是首先把我們原有的觀點推翻
推翻以後
就沒有觀點、沒有概念了
這個“沒有觀點”就是“觀點”
當我們生而為人
並有了軀體和心相續以後
就會建立很多諸如“上”“下”等概念
而“如來藏”的狀態就像當我們進入太空後
大腦裡原有的、在地球上建立的“上”“下”概念
都消失了一樣
它並不是在身體內存在的一個東西
並不像計算機裡面有軟體一樣
心的本性也就是它
從無始以來
它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
而且距我們非常非常近
只不過是我們沒有發現
如果我們發現了
就是“初步證悟”
除了不做夢的深度睡眠以外
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時中
我們的頭腦裡
不停地產生著“善”“惡”等念頭
其實
每一個念頭
都是從“如來藏”中出來的
它現在住在“如來藏”中
以後毀滅時也消失在“如來藏”中
每一個念頭
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
是有差別的
但從修行人
特別是從大圓滿修行人的角度來看
都是“如來藏”
從實質上講
這一切並無差別
所謂差別
只是由我們的執著而產生的
因為心的能力比物質的能力要大得多
心可以控制物質
反之
物質卻很難完全駕馭心
比如
以前有位印度婆羅門認為
火是很可怕的
但當他看見火中生存的火老鼠後
從此改變了看法
並由此得出如下結論:
一切都是不一定的
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
都是相互觀待而存在的
同樣
所有的物質都是因緣產生的
所以物質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而“如來藏”則永遠不變
這是我們的本性
只要我們進入那種狀態
就能解脫
就能“當下成佛”
如果不能進入
則永陷輪迴
心的本性就是佛
我們與佛並沒有距離
只要進入那種狀態
佛與眾生當下融為一體
達摩祖師在《血脈論》中也提到此理論
他說: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
當然
如果因為修行程度不夠
沒有足夠的定力
這種境界還會失去
但通過修行
必將達到佛與眾生無二無別、永不分離的境界
這就叫成佛
佛與眾生僅隔著一道窗簾
修習的方法也極為方便迅捷:
拉開窗簾 即可成佛
所以
成佛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
而是近在眼前、指日可待的
文字整理~傳心佛
最近修改時間 : 2025-09-11 07: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