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生大士:“真正的修行,是認識本來具足的覺性,是放下對特殊境界的追求。”

7
點擊 481
發表於 2025-07-06 18:21:59

蓮花生大士:“真正的修行,是認識本來具足的覺性,是放下對特殊境界的追求。”

(蓮花生大士臨別前:道出修行悟道的終極奧義)

藏傳佛教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若無蓮師入藏地,佛法難於雪山住。“

在蓮花生大士離開西藏前夕,發生了一件令後世修行者永誌不忘的事。

那一夜,數百名弟子跪求開示,期盼師父能夠給出明確的修行指引。

此時的蓮師已在藏地弘法多年,創建了桑耶寺,調伏了無數護法神,度化了眾多弟子。

面對即將分別的場景,他會給出怎樣的開示?

為何這番話能讓在場大眾瞬間打破心中的迷障?

那是一個寒冷的夜晚,桑耶寺的大殿前聚集了來自藏地各處的弟子。

他們中有王室貴族,有普通百姓,有耄耋老者,也有年輕的修行人。

月光如水,大殿前的酥油燈發出柔和的光芒,照亮了眾人期待的面容。

蓮師端坐在法座上,身上的紅色袈裟仿佛在月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

他的目光掃過跪坐在地的弟子們,看到了他們眼中的不捨和焦慮。

這時,一位年邁的弟子顫抖著聲音說道:“尊者,您教導我們修行多年,我們依然覺得離覺悟很遠。”

“現在您要離開了,我們該怎麼辦?”

蓮師的目光落在這位老弟子身上:“你跟隨我修行多年,可曾想過為什麼始終覺得離覺悟遙遠?”

老弟子低下頭:“弟子資質駑鈍,雖然每天精進修行,卻總是不得要領。”

蓮師說道:“我給你們講個故事。”

眾人立刻打起精神,他們知道師父的每個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在很久以前,印度有個富商之子叫善財。他從小聰明過人,十歲就能背誦整部《梵書》。”

“可是他總覺得自己缺少什麼,於是開始尋找真正的智慧。”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名叫功德雲的比丘。”

“這位比丘整天笑呵呵的,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可是善財卻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說不出的安詳與智慧。”

“善財向功德雲請教:‘尊者,我該如何修行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

“功德雲說:‘你先回答我一個問題。一個人要學會游泳,最重要的是什麼?’”

“善財想了想說:‘是勇氣和技巧。’”

“功德雲搖搖頭:‘不對,最重要的是放鬆。’”

“‘很多人在水裡拼命掙扎,反而會沉下去。只有放鬆下來,才能浮在水面上。修行也是一樣,越是拼命追求,越是離目標遠。’”

“善財不太明白:‘那我該怎麼修行呢?’”

“功德雲說:‘你每天早上去河邊站一個時辰。不要做什麼,就只是看著河水流動。’”

“善財覺得這個方法太簡單了,但還是照做了。”

“第一天,他滿腦子都在想:這樣站著有什麼用?”

“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智慧?”

“第二天,他開始注意到河水的聲音。”

“第三天,他發現河水的流動有種特別的韻律。”

“慢慢地,他不再想著要得到什麼,而是完全沉浸在觀察河水的過程中。”

“一個月後,功德雲問他:‘有什麼發現嗎?’”

“善財說:‘我發現河水雖然在不停流動,但河床始終不變。江水日日新,而江始終是那條江。’”

“功德雲笑了:‘你已經明白了一半。我們的心念就像河水一樣在不停流動,但我們的覺性就像河床一樣始終不變。’”

“‘很多人在修行時,只關注流動的心念,卻忽略了永恆不變的覺性。’”

“善財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以前總是在追逐各種境界,卻沒有認識到自己本具的覺性。’”

“功德雲說:‘沒錯。真正的修行不是獲得什麼新東西,而是認識本來就有的覺性。這個覺性一直都在,只是被我們的妄念遮蔽了。’

“‘就像太陽一直都在天上,只是被雲層遮住了而已。’”

講到這裡,蓮師環顧四周:“你們覺得,善財最初為什麼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覺性?”

一位年輕的僧人說:“是不是因為他太執著於追求外在的東西?”

蓮師點點頭:“對,這是很多修行人的通病。他們總以為覺悟是某種特別的境界,是需要追求的目標。”

“可是真正的覺悟,恰恰是認識到自己本來具足的覺性。”

這時,一陣涼風吹過,吹動了大殿前的酥油燈。

燈光閃爍,在牆上投下搖曳的影子。

蓮師指著這些影子說:“你們看,光明一直都在,影子是生滅無常的。”

“我們的覺性就像光明,念頭和情緒就像影子。”

“很多人在修行時,被影子所迷惑,忘了自己本具的光明。”

聽到這裡,很多弟子若有所思。

他們想起自己這些年的修行,的確總是在追求某種特別的境界或體驗,卻忽略了最基本的覺性。

蓮師接著說:“我再講一個故事。”

“在我初到藏地時,遇到了很多挑戰。當時的藏地信奉苯教,很多人對佛法持排斥態度。”

“有一次,一位苯教的祭司對我說:‘你們的佛法太深奧了,我們這些普通人根本聽不懂。’

我對他說:‘你現在能聽到我說話嗎?’

他說:‘當然能。’

我又問:‘是誰在聽?’

他愣住了。

我說:‘那個能聽的就是你的覺性。它不深奧,就在當下;它不神秘,人人本具。佛法所說的,就是讓人認識這個本具的覺性。’

講到這裡,蓮師的聲音變得更加柔和:“你們知道嗎?”

“修行最大的障礙不是煩惱,不是習氣,而是對修行的錯誤認知。”

“很多人把修行當作是獲得什麼特別的能力或境界,所以越修越苦惱。”

“真正的修行,是認識本來具足的覺性,是放下對特殊境界的追求。”

這時,一位女弟子問道:“尊者,我們該如何認識這個覺性呢?”

蓮師說:“很簡單,你現在能聽到我說話嗎?”

“能。”

“你現在能看到我嗎?”

“能。”

“那個能聽、能看的,就是你的覺性。它本來就在,不用尋找,不用追求。”

“只要你停止向外追逐,停止期待特殊的體驗,它自然會顯現。”

這時,蓮師的聲音突然變得莊嚴:“但是,僅僅知道有這個覺性還不夠。”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有的人雖然知道有覺性,卻始終無法安住?”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聽懂了道理,卻總是在煩惱中沉浮?”

“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

這個問題說到了眾人心裡最深的困惑。

是啊,他們都聽過很多開示,也知道要認識覺性,可為什麼還是做不到?

蓮師的目光變得深邃,眾人感覺他要說出一個足以改變命運的答案。

蓮師緩緩說道:“關鍵在於,你們是否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真相。”

他指著天空說:“看那天上的月亮,它有時圓滿,有時虧缺,但月亮的本質從未改變。”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有順境,有逆境,有快樂,有痛苦,但我們的覺性從未改變。”

“只是我們總是被外在的變化所迷惑,忘了內在不變的本質。”

“就像大海和波浪。波浪有時高,有時低,但大海的濕性從未改變。”

“我們的覺性就像大海,而所有的念頭、情緒、境界都像波浪。”

“很多人在修行時,只關注波浪的起伏,卻忽略了大海的本性。”

一位老修行者突然激動地說:“尊者,我明白了。”

“這些年我一直在追求特殊的境界,卻忽略了最簡單的覺性。我總是在等待某個特別的時刻,卻沒有活在當下。”

蓮師點點頭:“是的。真正的修行不是期待未來的某個時刻,而是認識當下本具的覺性。”

“這個覺性不用等待,因為它本來就在;不會失去,因為它從未離開;不被境界所轉,因為它本來清淨。”

“當你真正明白這一點,就會發現,所有的境界都是修行的助緣。”

“順境時不會驕傲,因為知道這只是暫時的現象;逆境時不會沮喪,因為知道這也會過去。”

“一切境界都如夢如幻,而覺性永遠清明如故。”

這時,一位年輕的弟子問:“尊者,那我們平時該如何修行呢?”

蓮師說:“很簡單,時時保持覺知,不隨境界流轉。吃飯時知道在吃飯,走路時知道在走路。”

“不用刻意追求什麼特別的體驗,就在平常日用中保持覺知。”

“就像明鏡照物,鏡子不會被物象所染汙。”

“我們的覺性也是如此,讓它自然照見一切,但不被任何境界所染著。”

“這就是最上乘的修行。”

這時,東方已經泛起了魚肚白。

蓮師說:“天快亮了,我該走了。”

“記住今晚的話:不要向外追求,你要找的就在當下;”

“不要期待特殊的體驗,平常心就是道;”

“不要執著於境界的好壞,一切都是修行的助緣。”

“最重要的是,認識你們本具的覺性,安住在這個覺性中。”

他站起身,看著眼前這些即將獨立修行的弟子:“我雖然要離開了,但你們要記住,真正的上師不在外面,而在你們的心中。”

“那個清明的覺性,就是你們永恆的上師。好好珍惜它,好好認識它,它會指引你們走向覺悟。”

說完這些話,蓮師拿起金剛杵,在朝陽的第一縷光芒中,化作一道虹光,消失在天際。

眾人望著那道虹光,心中充滿了明悟和力量。

他們終於明白,修行的關鍵不在外求,而在於認識自己本具的覺性。

從此以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能以平常心對待,因為他們知道,一切境界都是修行的助緣,而自己的覺性永遠清明如故。

在那個清晨,桑耶寺的弟子們不僅送別了他們敬愛的上師,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一條真正的修行道路。

蓮師的這番開示,打開了他們多年來的心結,讓他們明白了修行的真諦。

這個覺悟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在場大眾,更成為了後世修行者的重要指引。

從那以後,藏地的修行者代代相傳蓮師的教導:

真正的修行不在於追求特殊的境界,而在於認識本具的覺性;

不在於積累知識,而在於打開智慧之眼;

不在於逃避現實,而在於直面生命的真相。

這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至今仍在指引著無數修行者走向覺悟之路。

最近修改時間 : 2025-09-11 0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