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生大士:“真正的修行,是認識本來具足的覺性,是放下對特殊境界的追求。”
(蓮花生大士臨別前:道出修行悟道的終極奧義)
藏傳佛教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若無蓮師入藏地,佛法難於雪山住。“
在蓮花生大士離開西藏前夕,發生了一件令後世修行者永誌不忘的事。
那一夜,數百名弟子跪求開示,期盼師父能夠給出明確的修行指引。
此時的蓮師已在藏地弘法多年,創建了桑耶寺,調伏了無數護法神,度化了眾多弟子。
面對即將分別的場景,他會給出怎樣的開示?
為何這番話能讓在場大眾瞬間打破心中的迷障?
那是一個寒冷的夜晚,桑耶寺的大殿前聚集了來自藏地各處的弟子。
他們中有王室貴族,有普通百姓,有耄耋老者,也有年輕的修行人。
月光如水,大殿前的酥油燈發出柔和的光芒,照亮了眾人期待的面容。
蓮師端坐在法座上,身上的紅色袈裟仿佛在月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
他的目光掃過跪坐在地的弟子們,看到了他們眼中的不捨和焦慮。
這時,一位年邁的弟子顫抖著聲音說道:“尊者,您教導我們修行多年,我們依然覺得離覺悟很遠。”
“現在您要離開了,我們該怎麼辦?”
蓮師的目光落在這位老弟子身上:“你跟隨我修行多年,可曾想過為什麼始終覺得離覺悟遙遠?”
老弟子低下頭:“弟子資質駑鈍,雖然每天精進修行,卻總是不得要領。”
蓮師說道:“我給你們講個故事。”
眾人立刻打起精神,他們知道師父的每個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在很久以前,印度有個富商之子叫善財。他從小聰明過人,十歲就能背誦整部《梵書》。”
“可是他總覺得自己缺少什麼,於是開始尋找真正的智慧。”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名叫功德雲的比丘。”
“這位比丘整天笑呵呵的,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可是善財卻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說不出的安詳與智慧。”
“善財向功德雲請教:‘尊者,我該如何修行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
“功德雲說:‘你先回答我一個問題。一個人要學會游泳,最重要的是什麼?’”
“善財想了想說:‘是勇氣和技巧。’”
“功德雲搖搖頭:‘不對,最重要的是放鬆。’”
“‘很多人在水裡拼命掙扎,反而會沉下去。只有放鬆下來,才能浮在水面上。修行也是一樣,越是拼命追求,越是離目標遠。’”
“善財不太明白:‘那我該怎麼修行呢?’”
“功德雲說:‘你每天早上去河邊站一個時辰。不要做什麼,就只是看著河水流動。’”
“善財覺得這個方法太簡單了,但還是照做了。”
“第一天,他滿腦子都在想:這樣站著有什麼用?”
“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智慧?”
“第二天,他開始注意到河水的聲音。”
“第三天,他發現河水的流動有種特別的韻律。”
“慢慢地,他不再想著要得到什麼,而是完全沉浸在觀察河水的過程中。”
“一個月後,功德雲問他:‘有什麼發現嗎?’”
“善財說:‘我發現河水雖然在不停流動,但河床始終不變。江水日日新,而江始終是那條江。’”
“功德雲笑了:‘你已經明白了一半。我們的心念就像河水一樣在不停流動,但我們的覺性就像河床一樣始終不變。’”
“‘很多人在修行時,只關注流動的心念,卻忽略了永恆不變的覺性。’”
“善財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以前總是在追逐各種境界,卻沒有認識到自己本具的覺性。’”
“功德雲說:‘沒錯。真正的修行不是獲得什麼新東西,而是認識本來就有的覺性。這個覺性一直都在,只是被我們的妄念遮蔽了。’”
“‘就像太陽一直都在天上,只是被雲層遮住了而已。’”
講到這裡,蓮師環顧四周:“你們覺得,善財最初為什麼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覺性?”
一位年輕的僧人說:“是不是因為他太執著於追求外在的東西?”
蓮師點點頭:“對,這是很多修行人的通病。他們總以為覺悟是某種特別的境界,是需要追求的目標。”
“可是真正的覺悟,恰恰是認識到自己本來具足的覺性。”
這時,一陣涼風吹過,吹動了大殿前的酥油燈。
燈光閃爍,在牆上投下搖曳的影子。
蓮師指著這些影子說:“你們看,光明一直都在,影子是生滅無常的。”
“我們的覺性就像光明,念頭和情緒就像影子。”
“很多人在修行時,被影子所迷惑,忘了自己本具的光明。”
聽到這裡,很多弟子若有所思。
他們想起自己這些年的修行,的確總是在追求某種特別的境界或體驗,卻忽略了最基本的覺性。
蓮師接著說:“我再講一個故事。”
“在我初到藏地時,遇到了很多挑戰。當時的藏地信奉苯教,很多人對佛法持排斥態度。”
“有一次,一位苯教的祭司對我說:‘你們的佛法太深奧了,我們這些普通人根本聽不懂。’
我對他說:‘你現在能聽到我說話嗎?’
他說:‘當然能。’
我又問:‘是誰在聽?’
他愣住了。
我說:‘那個能聽的就是你的覺性。它不深奧,就在當下;它不神秘,人人本具。佛法所說的,就是讓人認識這個本具的覺性。’”
講到這裡,蓮師的聲音變得更加柔和:“你們知道嗎?”
“修行最大的障礙不是煩惱,不是習氣,而是對修行的錯誤認知。”
“很多人把修行當作是獲得什麼特別的能力或境界,所以越修越苦惱。”
“真正的修行,是認識本來具足的覺性,是放下對特殊境界的追求。”
這時,一位女弟子問道:“尊者,我們該如何認識這個覺性呢?”
蓮師說:“很簡單,你現在能聽到我說話嗎?”
“能。”
“你現在能看到我嗎?”
“能。”
“那個能聽、能看的,就是你的覺性。它本來就在,不用尋找,不用追求。”
“只要你停止向外追逐,停止期待特殊的體驗,它自然會顯現。”
這時,蓮師的聲音突然變得莊嚴:“但是,僅僅知道有這個覺性還不夠。”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有的人雖然知道有覺性,卻始終無法安住?”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聽懂了道理,卻總是在煩惱中沉浮?”
“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
這個問題說到了眾人心裡最深的困惑。
是啊,他們都聽過很多開示,也知道要認識覺性,可為什麼還是做不到?
蓮師的目光變得深邃,眾人感覺他要說出一個足以改變命運的答案。
蓮師緩緩說道:“關鍵在於,你們是否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真相。”
他指著天空說:“看那天上的月亮,它有時圓滿,有時虧缺,但月亮的本質從未改變。”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有順境,有逆境,有快樂,有痛苦,但我們的覺性從未改變。”
“只是我們總是被外在的變化所迷惑,忘了內在不變的本質。”
“就像大海和波浪。波浪有時高,有時低,但大海的濕性從未改變。”
“我們的覺性就像大海,而所有的念頭、情緒、境界都像波浪。”
“很多人在修行時,只關注波浪的起伏,卻忽略了大海的本性。”
一位老修行者突然激動地說:“尊者,我明白了。”
“這些年我一直在追求特殊的境界,卻忽略了最簡單的覺性。我總是在等待某個特別的時刻,卻沒有活在當下。”
蓮師點點頭:“是的。真正的修行不是期待未來的某個時刻,而是認識當下本具的覺性。”
“這個覺性不用等待,因為它本來就在;不會失去,因為它從未離開;不被境界所轉,因為它本來清淨。”
“當你真正明白這一點,就會發現,所有的境界都是修行的助緣。”
“順境時不會驕傲,因為知道這只是暫時的現象;逆境時不會沮喪,因為知道這也會過去。”
“一切境界都如夢如幻,而覺性永遠清明如故。”
這時,一位年輕的弟子問:“尊者,那我們平時該如何修行呢?”
蓮師說:“很簡單,時時保持覺知,不隨境界流轉。吃飯時知道在吃飯,走路時知道在走路。”
“不用刻意追求什麼特別的體驗,就在平常日用中保持覺知。”
“就像明鏡照物,鏡子不會被物象所染汙。”
“我們的覺性也是如此,讓它自然照見一切,但不被任何境界所染著。”
“這就是最上乘的修行。”
這時,東方已經泛起了魚肚白。
蓮師說:“天快亮了,我該走了。”
“記住今晚的話:不要向外追求,你要找的就在當下;”
“不要期待特殊的體驗,平常心就是道;”
“不要執著於境界的好壞,一切都是修行的助緣。”
“最重要的是,認識你們本具的覺性,安住在這個覺性中。”
他站起身,看著眼前這些即將獨立修行的弟子:“我雖然要離開了,但你們要記住,真正的上師不在外面,而在你們的心中。”
“那個清明的覺性,就是你們永恆的上師。好好珍惜它,好好認識它,它會指引你們走向覺悟。”
說完這些話,蓮師拿起金剛杵,在朝陽的第一縷光芒中,化作一道虹光,消失在天際。
眾人望著那道虹光,心中充滿了明悟和力量。
他們終於明白,修行的關鍵不在外求,而在於認識自己本具的覺性。
從此以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能以平常心對待,因為他們知道,一切境界都是修行的助緣,而自己的覺性永遠清明如故。
在那個清晨,桑耶寺的弟子們不僅送別了他們敬愛的上師,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一條真正的修行道路。
蓮師的這番開示,打開了他們多年來的心結,讓他們明白了修行的真諦。
這個覺悟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在場大眾,更成為了後世修行者的重要指引。
從那以後,藏地的修行者代代相傳蓮師的教導:
真正的修行不在於追求特殊的境界,而在於認識本具的覺性;
不在於積累知識,而在於打開智慧之眼;
不在於逃避現實,而在於直面生命的真相。
這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至今仍在指引著無數修行者走向覺悟之路。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