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生大士:真正悟道之人,不是日日持咒誦經,而是圓滿六種覺性
幸給喇嘛
一日,一位弟子問他:"大師,我每日持咒誦經,為何總覺得離道越來越遠?"大士望著這位弟子說:"真正的修行者,不在表相上用功,而在六種覺性的圓滿。"
八世紀的藏地,佛法尚未完全傳播開來。在蓮花生大士來到藏地之前,這片雪域高原上充斥著各種神祕的苯教儀式。當時的藏王赤松德贊邀請蓮師入藏,希望能夠建立一座真正的佛教聖地。
蓮師來到藏地後,並沒有像其他大師那樣立即開始傳法。他先是靜靜地觀察著這片土地上的一切。他看到有些修行人整日在經堂裡誦經持咒,有些人則在荒野中苦修,還有人四處尋找上師求法。
一天,一位名叫益西措嘉的弟子來到蓮師面前。這位弟子是赤松德贊王身邊的重臣,他已經跟隨多位上師學習了十多年,背誦了無數經文,修習了眾多密法。
"大士,我有一個疑惑。"益西措嘉恭敬地說,"我跟隨過很多上師,學習了很多法門。可這些年來,我感覺離佛法的真諦反而越來越遠。究竟是為什麼?"蓮師的目光如同穿透迷霧的陽光,看透了弟子內心的迷惘。他說:"你來得正好,今天我就為你解開這個疑惑。"就在這時,其他幾位弟子也聞訊趕來。這些人都是當地有名的修行者,他們都遇到了類似的困惑。
蓮師帶著他們來到桑耶寺附近的一座山洞。這裡是他平日靜修的地方。洞口種著一株蓮花,在高原的寒風中依然傲然綻放。
"看這朵蓮花,"蓮師指著洞口的蓮花說,"它不需要每天有人來照料,卻能在這嚴寒中綻放。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弟子們面面相覷,不明白老師為什麼突然說起這個。
蓮師繼續說:"很多人以為修行就是要每天做功課,誦經持咒。就像有人認為,蓮花開放需要每天去澆水、施肥。但真正的修行,是要明白自己本具的佛性,就像蓮花自有生長的智慧。"
益西措嘉若有所思地說:"大士的意思是,我們太執著於形式上的修行了?"
"不錯,"蓮師點點頭,"很多人把時間都花在表面的修行上,卻忽略了內在真實的覺照。就像有些人種蓮花,只顧著給它澆水施肥,卻不知道蓮花需要的是適合它生長的環境。"
這時,一位年輕的弟子問道:"那我們應該如何修行呢?"
蓮師站起身,走到洞口。高原的陽光照在他的身上,顯得格外莊嚴。他說:"我來告訴你們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在烏仗那國..."蓮師開始講述他年輕時的一段經歷。那時他剛開始修行,也像很多人一樣,整日誦經持咒。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特別的上師。這位上師不修任何法門,也不誦任何經咒。他只是靜靜地住在森林裡,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但是,所有見過他的人都說他有著無比強大的力量,能降伏惡魔,化解災難。年輕的蓮師好奇地問這位上師:"您不修任何法門,是如何獲得這麼大的力量的?"上師笑著說:"我修的是最根本的法門。"
"什麼是最根本的法門?"上師說:"你每天誦經持咒,可曾想過經咒的真正含義?你用咒語降伏惡魔,可知道最大的惡魔在哪裡?"這些問題讓年輕的蓮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講到這裡,蓮師轉向弟子們說:"那位上師的話改變了我的修行方向。我明白了,真正的修行不在表相上。"益西措嘉追問道:"那在哪裡呢?
"蓮師說:"在覺性的開發上。"
"請大士詳細開示。"弟子們異口同聲地說。
蓮師開始詳細解釋:"很多人修行,都在尋找某種特殊的力量。有人想要神通,有人想要智慧,有人想要長生。但這些都是外在的追求。
真正的修行,是要喚醒我們本具的覺性。"
他接著講述了自己多年來的修行經驗。他說,在跟隨那位上師學習之後,他開始明白,所有的經咒法門,都是為了幫助修行者開發內在的覺性。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再多的修行也只是表相功夫。
一位弟子問:"那我們日常的誦經持咒,豈不是都沒有用處?"蓮師說:"也不是這樣。經咒就像是工具,關鍵是要知道如何使用這個工具。就像鏡子,你可以用它照見自己的面容,也可以用它反射陽光。但如果你只是天天擦拭鏡子,卻從不用它來照見什麼,那這面鏡子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在桑耶寺的建設過程中,蓮師就用實際行動展示了這一點。當時有很多惡魔作祟,干擾寺院的建設。其他修行人都用各種咒語來降伏這些惡魔,但效果並不明顯。而蓮師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他並沒有使用任何咒語,而是直接與這些惡魔對話。他告訴這些惡魔:"你們的本性也是清淨的,何必要做這些破壞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他不僅降伏了這些惡魔,還把它們轉化成了護法神。這件事在藏地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讚蓮師的神通廣大。但蓮師對弟子們說:"這不是神通,這是覺性的力量。當你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能看到其他眾生的本性。"
這番話引起了弟子們更大的困惑。一位年輕弟子問道:"大士,什麼是覺性?我們整日誦經唸咒,難道沒有開發覺性嗎?
"蓮師看著這群困惑的弟子,目光中充滿智慧的光芒。這時,天色已漸漸暗了下來,洞外的蓮花在晚風中輕輕搖曳。
他正準備開示,又一群弟子從遠處匆匆趕來。這些新來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貝若扎那的譯師。他剛從印度取經回來,精通梵文,翻譯了大量經典。但他心中也有一個難解的疑惑。
蓮花生大士看著眼前這群虔誠的弟子,眼中閃過一絲慈悲。有弟子跪地懇求:"大士,我們日日持咒誦經,為何始終不得開悟?到底什麼纔是真正的修行之道?"大士微微一笑:"修行之人,必具六種覺性。若能圓滿這六種覺性,便是真正的悟道者。"
"請大士慈悲開示,這六種覺性究竟是什麼?
"蓮花生大士環顧四周的弟子,緩緩道來:"第一種覺性,是明覺。這不是普通的明白,而是對自心本性的清澈覺知。就像這山洞裡的黑暗,不需要去驅趕,只要一盞燈就能照亮。同樣,當你具備明覺,不用刻意排除妄念,自然能見到心的本來面目。"
弟子們聽得入神,大士繼續說:"第二種覺性,是空覺。很多人以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這是錯誤的。真正的空,是看透一切現象的本質。就像你們看到我降伏護法,以為是通過咒語的力量,實際是因為了知一切現象如夢如幻,沒有實體可得。"
這時,一陣高原的疾風吹過,洞口的蓮花搖曳不止。蓮師指著那朵蓮花說:"第三種覺性,是動覺。看這蓮花,風來則動,風去則止,卻不失其本性。真正的修行人,處世應物也是如此,隨緣應變而不失正念。"
貝若扎那忍不住問道:"大士,這與我們平日的修持有何關聯?"
蓮師說:"第四種覺性,正是定覺。但這個'定'不是死板的禁制,而是活潑潑的覺照。很多人修定,把心壓住不讓它動,這反而違背了覺性的自然。真正的定,是了知心的本性本來清淨,不用刻意壓制。"
"第五種覺性,是智覺。"蓮師的聲音變得更加莊嚴,"這不是世間的聰明才智,而是能見到諸法實相的般若智慧。有了這種覺性,才能真正理解經咒的深意,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音聲上。"
弟子們聽到這裡,似乎明白了什麼,又似乎更加困惑。就在這時,遠處傳來了一陣嘹亮的法螺聲,迴盪在雪山之間。
蓮師說:"第六種覺性,是圓覺。這是最重要的一種覺性,它能讓前面五種覺性融會貫通,圓融無礙。"
益西措嘉追問:"請大士詳細開示這圓覺的奧義。"
蓮師:"圓覺就像是大海,前面五種覺性就像是江河。江河各有源頭,方向不同,但最終都歸入大海。同樣,一切修行法門,最終都要歸入圓覺。"
他接著說:"很多人修行幾十年,卻始終不得要領,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他們把經咒當作目的,卻忘了經咒只是方便法門。真正的修行,是要通過這些方便法門,開發自己的覺性。"
這時,一位年老的弟子問:"那我們應該如何修習這六種覺性呢?"蓮師露出了慈悲的微笑:"告訴你們一個祕密。這六種覺性,其實本來就具足在每個人心中,不用向外求取。關鍵是要認識它們,啟發它們。"
他開始詳細解釋修習的方法:
"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這就是明覺的基礎。
當你真正保持覺知時,自然能體會到一切現象的空性,這就是空覺的開顯。
在日常應對中,要學會隨緣不變,這就是動覺的修習。
在靜坐時,不要強求壓制妄念,而要安住在清明的覺照中,這就是定覺的關鍵。"
"蓮師繼續說:"在學習經教時,不要執著於文字表面,要思維經義的深意,這就是開發智覺的方法。
最後,要把這一切都融入到生活中的每個當下,這就是圓覺的修持。"
一位弟子問:"這樣修行,要多久纔能有成就?"
蓮師說:"不在時間長短,而在你的覺性有多深。有人修行幾十年,還在門外徘徊;有人一念相應,頓見本性。關鍵是要找對方向。"
貝若扎那又問:"那平時的誦經持咒還要繼續嗎?"
"當然要繼續,"蓮師說,"但要明白,誦經持咒是為了開發覺性,不是為了累積功德。當你帶著覺性來誦經持咒,每一句經文,每一個咒語,都能顯現它的真實義理。"
這時,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洞口的蓮花在月光下顯得格外瑩潤。蓮師說:"就像這蓮花,它不會因為你給它念多少咒語就開得更好。它需要的是適合的環境,需要的是自然的生長。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創造覺性開發的環境,而不是一味的在表相上用功。"
弟子們聽完這番開示,恍然大悟。他們明白了,真正的修行不在表相,而在於覺性的開發與圓滿。這六種覺性,是一個修行人必須具備的品質,也是檢驗修行是否得力的標準。
最後,蓮師總結道:"記住,修行的究竟目的,是要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六種覺性,就是幫助你認識本來面目的明燈。只要你能圓滿這六種覺性,就一定能見性成佛。"
從那以後,藏地的修行人開始重視覺性的修習,不再一味追求表相功夫。這個教法也成為了藏傳佛教中最珍貴的修行指南之一,直到今天依然在指導著無數修行人。
蓮花生大士開示的六種覺性,揭示了修行的真實內涵,超越了表相的修持方法。這種覺性的修行,纔是真正的見性之道。而一切經咒法門,都是為了開發這六種覺性而設的方便法門。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